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从智能交通走向智慧交通——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通建设的探讨
中国汽车报网 ·  刘晓烨 ·  2020-11-12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11月5日-6日,第十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深圳市召开。年会由科学技术部、深圳市政府指导,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以下简称“智能交通协会”)主办。年会期间,围绕交通相关主题举办了11场论坛,其中在11月6日举行的“湾区城市交通论坛”上,来自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的专家与代表分享了对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表示,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导,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创新要素最集聚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设计面临着一体化发展与协同服务的挑战,也面对着复杂的城市交通难题。为打造更好的、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要强化交通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治理水平。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徐忠平表示,智能交通是科技强国与交通强国的交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学术探讨和交流,对推动湾区交通发展与行业技术进步、提出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出行市场潜力大,交通创新治理日益深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9+2);面积5.6万km2,人口有7000多万,GDP超过10万亿元,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建设这样一个世界级城市群,交通系统的规划自然要提前着手。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大数据总监谢振东介绍,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等线路开通,湾区出行规模显著增长,预计出行市场规模达800亿元。2020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湾区通”出行服务平台。湾区通一站式出行服务目标是做到一个平台、一个账户、一次支付、一码通行、一次安检、无缝换乘。

  在面积大、人口密集、交通方式多样的城市群中做好交通体系建设,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大湾区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片沃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湾区城市探索了前沿的交通治理方式,积累了交通建设的先进经验。

  以深圳为例,据了解,目前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354万辆、道路里程8066km,车辆密度达到了全国最高的434辆/km,而深圳目前交警队伍警力1899人,平均年龄45.4岁,万人警力1.3个,远低于国内一线超大城市。尽管警力有限,深圳道路交通安全整体环境全国领先,并接近世界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例如,深圳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连续15年下降,2019年万车死亡率已降至0.77,纽约和东京的这一数据是0.92,巴黎和伦敦是0.53。深圳路网高峰时期平均车速为26.1km/h,是内地最不堵的一线城市,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再以深圳福田区交通品质提升工程为例,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公共交通和行人为先。比如,我们都见过一条路原本是4车道时堵车,扩建为6车道后还是堵车,再扩建为8车道后仍然堵车,似乎不论路有多宽,都无法解决堵车问题。在福田区交通品质提升工程中,恰恰反其道而行,实施“车道瘦身”,减少车道数量、缩减车道宽度;同时,道路资源向绿色出行倾斜,公共交通供应持续加强。此外,为慢行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实现100%道路交叉口零高差,并在2处交叉口尝试行人对角过街设计。田锋解释行人优先的设计思路,如果在道路规划时发现有克服不了的高差,那这个高差应该交给机动车去跨越。

  另一方面,借助技术力量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如通过交通大数据,识别慢行事故高发点,采用对机动车动态限速等方式提升安全水平。还有,通过AI提取实时车流数据,进行在线仿真模拟,实现对未来2小时的路况预测。AI根据快速推演出的交通事件的变化趋势,自动比选、抽取优化预控策略,并及时发送至相关道路交叉口信号灯组群,从而实现网络化的同步管控与引导。

  ♦从速度转向追求可靠性,提升交通品质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非通勤出行比例从2005年的30%提升到50%以上,全国超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达9.3千米,而交通出行效率和出行服务体验有待提升。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以效率和通达为主导的交通出行需求,逐渐向高品质的“门到门”一站式出行服务需求转变。

  据了解,目前在全球大城市中,路网高峰平均车速最好的也就30km/h,难以再提高,因此,城市交通水平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马林表示,速度不是衡量城市交通效率的刚性指标,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提速也不是其最核心的问题。“城市交通的构建与优化,不是简单的鼓励或限制某种交通方式,而是寻求交通模式的最佳组合,多种交通方式共生,打造一个可靠的交通体系。”马林说。

  大城市通常拥有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小汽车共存的多模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但系统的层次往往并不分明,不同交通方式的不同效果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东南大学土建交通学部主任王炜讲到,为什么现在一些大城市,作为交通骨干的地铁的时速并不快、乘客过多、乘坐体验差?因为其地面公交系统的准点率差,很多人不愿意去坐公交,导致地铁承担了地面公交的任务——站点设置过密,时速无法提高。他强调,要营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作为交通主体的地面公交系统的可靠性必须精准提高。

  “城市交通的关键不在于提高速度,而是提高准时度。要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提升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信心,培养相应的出行习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关宏志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讲到,只有公共交通可靠,人们才能建立just in time出行习惯,才能有效减少拥堵。比如,大城市的火车站、机场不论建设的多么庞大,还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这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很多人不放心公交的准时度,提前很久出门,到了车站、机场又要等待很久。如果公交系统的可靠性大幅提高,可有效缓解车站、机场的人员拥挤情况。

  ♦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构建智慧的未来交通

  在城市交通领域,我国从改革开放初的自行车主导,到上世纪末的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到近十几年的机动车主导,再到近年来的智能协同发展,可以说我国用4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交通发展历程。而目前,由数字技术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技术与交通产业融合,将引发基础设施、装备工具、运营管理、治理模式、运输结构、出行服务的深刻变革。

  在这样新技术、新概念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下,多位与会专家提醒,城市交通发展仍要保持以人为本的初心,不要舍本求末。马林表示,交通是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高度融合的领域,交通创新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更要重视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适用性。特别是,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是人性化,而不是纯机器化。他举例说,现在有些城市的交通设计,可怕的不是没有无障碍设施,可怕的是两端有无障碍设施,中间突然没了,这样的设计根本无法使用。马林强调:“交通建设中不是用了技术就是好的,要看用技术解决了哪些问题,而不是用技术制造出问题。”

  原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也强调,要警惕技术至上思想,交通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系统控制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因此智能交通其实是智能化服务体系管控的问题。他表示,现在的城市交通建设面临一个挑战,即要从智能走向智慧,这意味着当面临用户最优还是系统最优的选择时,应该选择以人为本。

  对此,关宏志举的一个例子可与之相呼应:现在大城市中,8车道及以上的道路不少,因而路口的距离非常宽,一个绿灯的时间,老年人往往是无法走完整个路口的。这就是忽略掉了一部分用户的出行需求。关宏志指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整体,牺牲掉一部分人的利益所得到的的速度不是社会真正的速度,牺牲掉他们所得到的效率也不是真正的效率。

  实际上,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2.5亿人,居世界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要纳入交通建设的考虑范围当中,构建以人为基本尺度的、更加精致紧凑的路网、枢纽、交通基础设施,而不是以机动车为尺度的、宏大的路网、枢纽、交通基础设施。”关宏志强调,“未来,我们要从智能交通提升为智慧交通。什么是智慧?智慧应该是,给更多的人带来更长久幸福的思想与行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