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认真参观上海车展的业界人士,都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我们正在迎来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将是汽车新旧势力群芳争艳的时代,如火如荼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给了所有参与者均等的竞争机会和发展舞台。
2021年,东软迎来30岁生日
对于早在1991年就进入汽车电子领域的东软集团而言,30年的产业积累赋予了他们足够充足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如何看待当下的汽车四化革命,又将如何顺势而为?在上海车展期间,东软集团副总裁兼东软汽车电子事业本部总经理孟令军围绕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的采访。
东软集团副总裁兼东软汽车电子事业本部总经理孟令军
♦ 做软件要充分理解车企需求
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中,智能座舱是关键一域,而目前东软集团在最近两年已经累计实现了百万套的出货量,令人眼前一亮。
东软健康出行服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东软不仅给自主品牌供货,也打入了合资品牌的供应链体系。“我们在市场应该处于领先的状态。特别是海外,东软在海外积累了多年的量产经验,可以很快适应国外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孟令军介绍,“东软有30多年做车载软件的经验,这个经验不仅包括与国际一线车厂合作,也包括和国际一流零部件企业的合作,覆盖从底层一直到应用层的全部开发。因此,东软对车厂高规格的品质要求有着充分的理解,也能够充分理解汽车这个行业,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整车企业也开始纷纷组建自己的软件团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此前软件供应商负责的工作转为自己亲自来操盘。这是否意味着软件供应商的用武之地会逐渐变小?
孟令军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车企有自己的优势,但软件供应商能做的更多,比如东软有大量IT Solution的经验,是全球领先的IT Solution的供应商,整合推出‘云-管-端’架构,从云端一直到终端,面向未来,可以持续赋能整车企业。”
♦ 云-管-端三位一体,打造智能座舱完整体验
对于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而言,基于“云-管-端”架构的整体软硬件解决方案是关键所在。
孟令军先生介绍,在云的层面,目前东软在云端主要是给车企做车联网平台,包括大数据分析平台、新能源监控平台等。在管的层面,东软主要在做基于5G通信的T-box,包括V2X车路协同。在端的层面,东软是以智能座舱为主,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液晶仪表、用户体验设计、全球导航平台等。
东软智能座舱高端平台
目前,针对车企需求,东软汽车电子推出智能座舱平台化产品集,新的产品能够满足车载市场对座舱系统从入门级到高端产品的需求。其中,依托在虚拟化技术、自主整体座舱软件平台的积累,基于8155高性能芯片,东软自主开发的智能座舱高端平台支持集成AVM、AR导航、DMS、OMS等高算力算法,可实现多尺寸屏幕、双系统共存,并深度整合多种主流应用,从而帮助车厂打造智能驾驶座舱平台,实现整体智能驾驶体验。
“每个车厂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他可以只选择我们的云平台,选择我们安全的方案,加上我们的T-BOX,也可以选择云-管-端的整体服务。每个车厂都有自己的想法,东软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服务。”在孟令军看来,一家软件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必须是全面而强大的,否则就很难满足当前车企多种多样的需求。
♦ 多年累积,沉淀软硬一体整体服务能力
在本届上海车展,汽车电子领域也涌现了一些新进入者,比如一直强调自己不造车的华为,在本届车展上却四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金康新能源赛力斯正式宣布:赛力斯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跨界生态融合,将携手打造汽车新零售3.0时代,同时发布了旗下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车型。ARCFOX极狐品牌与华为携手打造的全球首款搭载3激光雷达量产车——阿尔法S 华为HI版也在本届车展亮相。
大疆则在本届车展展示其旗下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具体包括大疆智能驾驶D80/D80+、大疆智能驾驶D130/D130+、大疆智能泊车等驾驶场景下的智能解决方案。
如此多的新进入者必然带来强力的竞争。对此,孟令军认为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车企对软件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下,考验的是供应商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东软具有强大的人员储备和丰富的项目经验,能够发挥东软在车载领域的IP和经验,进行高效的定制化、量产化开发,为车厂提供包括系统集成、产品评价等专业服务。
东软智能汽车互联
在孟令军看来,在整个汽车供应商体系中,对于软件供应商而言,必须具备软硬结合的能力,这恰好是东软的一个优势。特别是围绕智能座舱提供服务的能力,他还提到,座舱是车内智能与对外网联的结合点,而东软正在围绕智能座舱把车内智能、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功能实现打通。
事实上,整车企业也在发力智能座舱,而孟令军认为,当前趋势下,车企应该会倾向找相应的合作伙伴一起完成开发工作,市场仍然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发展格局。
编辑:李沛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