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独家 || 唐湘民:信息化和数字化不能混为一谈
中国汽车报网 ·  施芸芸 ·  2021-01-20

  “对于数字化。传统车企不能“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否则最终的命运很可能就是“来不及”。”

  汽车行业从未像今天这般笃定,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是大势所趋,汽车企业必须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型企业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制造加服务型企业转型。

  但汽车企业也从未像现在这般迷茫,在这个言必谈“转型”的时代,究竟什么是数字化,与信息化有什么区别,该如何推进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这些问题的答案莫衷一是。

  汽车本身就蕴含着一系列博大精深的学科,从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到服务产业链长且复杂,与迅猛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移动互联、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带来的数字化转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但总是零零散散,碎片般不成体系,难有人说得相对清楚和透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广州汽车工程研究院首席技术总监唐湘民,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他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析,徐徐展开了一张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崭新蓝图,其中很多核心观点和理念深刻又新颖。

  ♦特斯拉和华为的启示:微笑曲线2.0

  美东时间1月8日16时,特斯拉市值达到8341.72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五大上市公司。当然,一时的市值并不能代表一切,但特斯拉已经敲响了汽车企业转型变革的“警钟”。

  为何一家成立不到20年、年销量不到40万辆的汽车企业,市值能够数倍于传统汽车百年老店——丰田?要知道,丰田2019年的全球汽车销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辆。唐湘民的答案是,汽车是不断集成最新科技成果的产物,在数字化时代,汽车正在从机电产品发展成为智能网联产品,集成最新科技成果为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而特斯拉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发生以来,最新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此,传统车企不能“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否则最终的命运很可能就是“来不及”。

  唐湘民认为,要避免“来不及”,首先要认识到数字化给制造产业带来的变化及盈利特征。“传统的‘微笑曲线’不再适用,制造企业价值链在研发端的附加值将大大提升,而另一端将从销售向后延伸到服务端。”唐湘民把新的产业特征定义为“微笑曲线2.0”。

  汽车将成为数字化智能产品,其功能、性能及体验性将主要由软件来定义。“软件有两大特点,首先是赢者通吃,一款软件一旦获得成功,并获得用户认可,其他类似软件基本就没有市场了,例如微软办公软件和操作系统、LS-DYNA等仿真软件;其次则是软件复制零成本,一款成功的软件无论复制多少都不再产生成本。这和实体产品不同,机电等硬件产品的复制是有成本的。因此成功的软件可以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唐湘民表示,“数字化使得汽车企业通过车联网连接汽车产品,通过移动应用连接用户,因此其产业链将延伸到服务端。”

  华为在不同场合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华为不造车,只帮助车企造好车、用户用好车。唐湘民认为,华为虽然不做整车,但正在涉足的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能源、智能座舱和智能车云等领域,正是“微笑曲线2.0”的研发和服务两端,是利润最高的领域,而这些恰好是传统整车企业最应该把握和进军的“阵地”。

  ♦从物理世界转向数字世界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战略、管理、组织、技术、文化等多方面推进。作为广汽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负责人,唐湘民从技术的角度强调了对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转型认知的重要性。

  简单地说,信息化就是以信息技术支撑业务,建设信息系统,企业有什么业务就建设什么信息系统,例如项目管理业务与项目管理系统,试验业务与试验管理系统。在唐湘民看来,数字化是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某一业务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业务从物理世界升迁到数字世界的新的模式。信息化是业务在物理世界里开展,信息系统提供支撑;数字化转型则要实现业务在数字世界里开展,物理元素响应数字世界的指令。以出租车业务为例,传统的业务模式是乘客在路边招手,出租车司机响应,路线也通常由司机选择,这是在物理世界里开展业务。但网约车将这一过程“搬”到了数字化平台上(数字世界),乘客可以在手机App上约车、选择路线,在路边招手已无法获得相应的服务,网约车司机也会要求乘客在平台上(数字空间)约车,他通过手机抢单才能为乘客服务,乘客和司机都只能响应数字空间的指令,这也包括行程的终点和实际行驶的路线。

  唐湘民强调,由于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核心是信息技术,企业高层决定开展数字化转型后,通常会让IT团队牵头推进。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IT团队仍习惯于以信息化来推进数字化转型,甚至将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简单地改名为数字化了事,这样的数字化转型当然不会成功。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同样拥有信息系统,例如司机管理系统和车辆管理系统,但如果其业务仍然停留在物理世界开展,而不是升迁到数字世界,那么建立再多的信息系统也不可能完成数字化转型。令唐湘民担忧的是,很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将信息化和数字化混为一谈。

  另一个重要的认知是在产品开发方面的观念转变。产品数字化的核心是汽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一款汽车即便再受欢迎,也无法占领全部市场,竞争对手的同类车型多少可以抢占一定的市场。但如果以开发汽车的这种观念来开发软件将很“危险”。唐湘民指出,由于软件具有“赢者通吃、复制零成本”的特点,汽车软件,例如汽车的操作系统、智能座舱平台、智能驾驶平台、V2X等,一旦竞争企业的产品开发成功并被市场接受,就会迅速占领几乎大部分市场,开发晚了或再开发相似产品意义就不大了。基于此,唐湘民强调,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掌舵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四化”为重点 实现数字化转型

  汽车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面广,方式众多。唐湘民指出,汽车企业应围绕“万物互联、虚实融合、软件定义、数据智能”提升核心能力,以推进“产品和服务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竞争优势生态化,以及数据资产价值化”为重点。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产品和业务不断深化融合。”唐湘民指出,不管是产品,还是业务,都可以看成是三个阶段的融合:三维设计和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产品开发,此时软件与硬件是相互独立的,软件只是辅助,所以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嵌入式软件是软件融入到汽车系统或零部件,实现硬件一定程度的智能化。软件和硬件的进一步融合则要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最后实现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而对业务而言,信息化阶段业务在物理世界开展,信息系统辅助业务;实现数字化转型则是业务融入到数字化平台,业务在数字世界里开展。

  唐湘民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四大重点:首先,“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是在产品端通过软件定义汽车打造智能化网联化汽车产品,在云端打造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内容服务的生态云平台,最终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慧出行;其次,“业务数字化”要通过打造基于“前-中-后台”数字化架构的云平台,支撑企业所有业务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升迁,实现各业务的数字化运营。传统信息化主要为企业内部建立信息系统,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成员,而数字化平台是面向所有用户,特别是外部用户,因此更需要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第三,“竞争优势生态化”指汽车产品将成为生态中的一员,汽车的开发、运行都需要强大的生态支持,因此汽车企业的竞争也将演变为生态实力的竞争;第四,“数据资产价值化”通过产品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使得数据成为资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使数据资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基于数据中台实现业务“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产品“千车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已展现了数据智能应用的神奇成效。数据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纵观国内外,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迈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和广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冯兴亚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领导推进相关工作。“数字化”也已成为广汽集团的战略重点之一。在研发领域,唐湘民带领团队为广汽研究院制定了从“信息化研究院”“数字化研究院”到“智慧研究院”的三阶段发展路径,以数字化理念打造的研究院试制工厂将业务从传统物理世界升迁到数字世界,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工厂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标杆智能工厂”。

  “传统的一定会被数字化颠覆。”在汽车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专业领域探索已20余年的唐湘民,非常赞同麦肯锡关于数字化的断言:“Digital or Die”(意为“要么数字化,要么被淘汰”)。

  编辑:陈伟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