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自动驾驶技术需求,国际范围内安全法规的日益完善更推进了毫米波雷达前后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行易道科技创始人兼CEO赵捷博士在第二届汽车雷达高端论坛上如是说。的确,当前自动驾驶汽车已经逐渐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热点,作为自动驾驶汽车当中极为关键的一环—雷达也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在此次论坛间隙,《中国汽车报》就行易道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团队的研发优势等问题采访了行易道科技创始人兼CEO赵捷博士。
♦ 打造自身优势 推出产品并实现商业化落地
行易道从成立到现在将近5年,取得了几个突出成绩,其一是经过4年多的研发和测试验证,行易道77GHz中程雷达在去年8月正式下线并实现量产。“事实上,77GHz汽车雷达当中公认的比较复杂的系统,更是一款难度较大的产品,其分量对我们来说不言而喻。”赵捷感慨说。把高难度产品做出来固然重要,但是保障质量、控制成本,从而顺利实现商业化更加重要。因此,行易道取得的第二个成绩就是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从今年1月开始,行易道的雷达已经装到客户的车上,安全行驶了上千万公里,工作状态稳定,客户也十分满意和认可。
同国际上知名的雷达公司相比,行易道有何优势?对此,赵捷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从从汽车雷达的技术源头说起,她说“雷达技术起源于二战时期,这个技术更多是在军用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几家优秀的雷达技术公司,普遍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所在国家汽车行业发达;二是航空航天雷达技术发达。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在这个领域占据优势,就需要吸引来自航空航天雷达领域的优秀人才,当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她说:“公司自成立起,就有意的融合航空航天雷达领域和汽车电子领域的人才,要求懂汽车的人要懂雷达,懂雷达的人也懂汽车。这样不仅为我们公司进行了人才培养,也是尽我们的能力建设产业环境。”
♦ 依托独特的SAR技术 继续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上搭载的主要是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同激光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的环境适应性更好,它具备全天候工作的能力,不论白天黑夜或者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都没有问题。其次,它可以高品质的、大批量、便宜地制作,更好地实现工业化。不过在分辨率方面,目前激光雷达更胜一筹。但这个问题对于毫米波雷达来说是可以解决的,赵捷介绍说:“要想实现高分辨率就需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使用雷达技术实孔径成像,另一种是SAR成像,即合成孔径成像。SAR技术是通过新的算法、新的数学模型来实现的。它对于硬件的依赖没有那么高,SAR雷达只有一个收发通道,一个天线单元,就可以实现分别率达到5cm×5cm的二维成像效果。预计SAR雷达产品将会在明年推出。”
赵捷还提到今年行易道实现79GHz近距雷达的量产,该产品会放在汽车的4个角上,然后对周边的目标进行精确的探测。目前,行易道科技的产品线覆盖77GHz车载中程雷达、79GHz车载近程雷达、79GHz SAR成像雷达,并致力于实现以毫米波雷达阵列为核心传感器的汽车感知系统,根据已有的中/近/成像雷达技术,在信息层面实现深度融合,获得对于高/低速行进中的雷达全天时全天候360度感知。
编辑: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