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主持: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
访谈嘉宾: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赵毅
桂俊松:科大讯飞是什么时候介入汽车领域的?
赵毅:科大讯飞自1999年成立,从2002年开始就介入到汽车行业的应用。当时互联网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更不用说。当时做的更多是后装领域,为公交车、出租车提供语音播报系统。2010年,科大讯飞的云平台正式上线了,汽车事业部也有了一个很大的起飞。
2012年与江淮汽车合作,第一次打造了车内的语音交互系统。语音交互必须本地化,此前,车企更多的是直接从海外将语音交互产品规格带到中国的产品上,造成水土不服。很多车企的车载语音交互系统非常难用,即便是现在一些外资品牌车型的语音交互也是很难用的。
桂俊松:科大讯飞在前装市场的定位是?
赵毅:科大讯飞在前装市场的定位,是希望配合车企做好语音交互产品规格的定义。我们与江淮、长安、吉利、广汽、一汽、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实现了语音平台化合作。我们定义好产品规格后,他们会按照这种规格配合做更好的产品集成和落地。现在科大讯飞在国内车企的语音交互系统占领了70%以上的前端市场份额。
桂俊松:语音是汽车智能化的一个切入点,科大讯飞会不会向其他领域延伸,就像百度等其他企业那样,有没有更深的产品规划?
赵毅:我们从去年中期开始启动一个战略规划,车内的视觉和听觉两步走,最后融合在一起。比如智能驾舱的概念,我说白了就是人和交互的过程,我们希望车会成为人或者驾驶者的助手,或者是一个秘书,不用说就了解你的需求,语音只是交互的一方面,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视觉上的传递。
我们一方面在打造车身外的视觉,比如说我们现在完整打造了基于纯图像360全景的环视,没有其他雷达的辅助。另一方面,关于车内的视觉,我们希望借助于人脸识别,或者说更多的延伸,能够拿到用户身上的一些特征。比如说我们在跟一家非常著名的智能座椅厂商合作,他们在开发一套完全智能化的座椅,上面有传感器,结合讯飞的识别,人脸识别,模式识别,整个信息传递回来,综合识别这样一个综合系统判断,综合提供相应的服务。
我们的智能驾舱就是从车内到车外,从视觉到触觉,全方位在进行布局。
桂俊松:在汽车智能化的应用市场,刚才说仅仅是个开始,你觉得这块市场到底有多大?
赵毅:首先汽车智能化不只是自动驾驶,我们讯飞着重打造和要解决的问题是车和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车既理解环境又理解乘坐人,它才能称得上汽车智能化。这个智能化的未来发展空间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方面,随着汽车共享化、电动化的发展,我认为汽车品牌可能会逐步同质化。比如现在强调的强调操控、舒适,到了电动化、共享化的时候可能都是标准化的了。车内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汽车的用户体验及后端生态都会形成品牌的一部分。汽车产业通过汽车四化,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抓住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会有比较宽广的未来。
桂俊松:在人工智能领域,BAT等大公司进入的也很快,科大讯飞怎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赵毅:竞争无处不在,即使没有像百度、阿里、腾讯对汽车产业的介入和发力,我们也是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
首先,讯飞有两点好,一是我们的核心技术非常好,第二是我们的心态好,我们从来不怕打硬仗,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和BAT直接面对面打硬仗,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既和BAT有相同也有不同。我们在语音方向沉淀了19年,我们相信沉淀了19年的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别人就能超越的,特别是我们在汽车领域的专注,行业知识可能会是让我们与其他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
其次,讯飞作为一个To B型的企业,我们服务于车厂,利用我们的技术为车厂赋能,为他们的品牌增光,这可能是我们与互联网厂商的打法、玩法最本质的区别。所以要看汽车厂商怎么想,他要怎样去拥抱这样一个互联网生态。手机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相信汽车厂商不愿意成为当前的绝大部分的手机厂商,成为别人的载体。
编辑:吕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