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升级智能网联技术 高通助力行业加速迈向智慧交通新时代
中国汽车报网 ·  陈艳 ·  2020-09-23

  2020年,随着5G进入规模化扩展之年,智慧交通项目也正在成为“新基建”主力军。5G、AI、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交织演进将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向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发展,加速迈向智慧交通新时代。

  9月22日,在2020(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汽车展前夕,高通公司举办了汽车业务线上媒体沟通会,全面分享公司汽车技术产品创新以及业务进展,并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变革和产业协作构建智慧出行的未来。

  “5G是未来全场景自动驾驶一个必须的手段。因为,5G能提供更大的带宽,更低的时延以及更高的可靠性。所以,5G与汽车的融合将会带来很多新应用领域的变革,而实现5G真正进入汽车行业的核心问题则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高通公司技术标准高级总监李俨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C-V2X向5G持续演进 赋能智网联汽车发展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预测,到2024年,近75%的新车将嵌入蜂窝技术。C-V2X(蜂窝车联网)能够实现汽车与周围环境及云端智能的连接,助力提升交通效率,减少事故,提升出行体验。而5G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可靠性、极低时延和高速率,有力支持C-V2X的持续演进和广泛用例的落地。

  5G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今年7月初,国际标准组织3GPP宣布5G标准的第二版规范Release 16(Rel-16),也是5G的第一个演进版本冻结,其中包括了C-V2X的5G NR直连通信技术,其关键增强特性将支持协作式驾驶和传感器共享等先进应用,助力提高自动驾驶和半自动驾驶的效率和安全性。

  中国一直是C-V2X技术发展的引领者。2018年12月,中国率先完成了C-V2X的规划,高通也持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2018年11月,高通与大唐电信集团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多芯片组厂商C-V2X直接通信互操作性测试;同月,高通还联合领先汽车企业完成世界首例跨通信模组、跨终端、跨整车的LTE-V2X互联互通应用展示活动。2019年10月,高通联合30余家汽车产业链领先企业,参与了中国首次“跨芯片模组、跨终端、跨整车、跨安全平台”的C-V2X应用展示。

  在李俨看来,现在整车自动驾驶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大规模量产的阶段,同时很多主机厂商对自动驾驶具体的应用场景还在进行规划和理解,并逐步归纳对5G技术的要求,以更好运用5G技术提升新的能力。他表示,当把5G技术装到车上之后,就能充分调动主机厂的能力,而主机厂将5G应用得更好,才能推出更多适合消费者使用的具体功能以改变交通驾驶习惯和驾驶安全性。

  ♦ “5G+AI”带来智能数字座舱变革

  5G能驱动实现车与人、车、路、云端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使汽车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而5G和AI“合作”将使汽车变得更加智能,汽车将不仅拥有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与数据分析能力和全新服务,还拥有了情境感知安全、自然交互、超高清娱乐等能力,更好地洞察用户的出行和娱乐需求,变革驾乘体验。

  从安全角度,随着将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和车与行人相连接,5G有望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更愉悦。路侧基础设施将利用AI辅助摄像头感知和实施交通流量管控,在计算平台中将传感器和AI相结合,则将使十字路口变得更加安全。

  2019年1月,高通推出了汽车行业首个由AI助力的可扩展数字座舱平台——第三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为多层级车型带来全新水平的计算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目前,包括奔驰、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本田、吉利、长城、广汽、比亚迪、领克、小鹏、理想智造、威马汽车等车企均已推出或宣布推出搭载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的车型。

  ♦ 智能网联汽车开启新纪元

  根据《5G经济》报告,到2035年,5G将为汽车产业及其供应链和客户创造超过2.4万亿美元总经济产出,几乎占预期5G全球经济影响的五分之一。其中,高通为行业提供了5G相关的产品技术组合,包括蜂窝调制解调器、Wi-Fi与蓝牙连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软件和信息娱乐平台等。

  高性能运算和终端侧AI将成为变革未来汽车的重要技术。基于在自动驾驶领域多年的研发,高通于2020年1月推出面向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AD)的Snapdragon Ride平台,通过可扩展的开放平台,为汽车制造商提供面向不同自动驾驶系统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加速自动驾驶的部署和实现。

  今年8月,高通和维宁尔(Veoneer)宣布合作交付可扩展的ADAS和协作式AD解决方案,采用Snapdragon Ride ADAS/AD可扩展系统级SoC组合与加速器与维宁尔的感知与驾驶策略软件堆栈,面向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打造开放式平台,并支持2024年的量产汽车。

  编辑:李沛洋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