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国汽车报》社在北京举办了2020汽车电子沙龙。本次沙龙邀请了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子电器系统集成部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副部长徐伟、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多媒体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邓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车联网信息安全专家周开宇、ThoughtWorks中国区汽车业务负责人李响、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汽车和数字化咨询业务总监刘昕与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胡轶坤、中国汽车报数字编辑中心副主任杜娟等共同探讨中国汽车电子发展的破局之道。本次沙龙由中国汽车报品牌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彦武主持。
在汽车产业转型过程中,从传统汽车到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架构也在随之发生转变。目前软件计算能力和先进传感器正逐渐取代发动机的地位,未来车辆将不再以硬件为主,而是软硬件协同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恰逢北京车展期间,围绕当下汽车电子的发展现状,汽车电子产业链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挑战等话题,来自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咨询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内的汽车电子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一起探讨分享各自的观点。
■自主车企在挑战中引领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
“得益于我国在通讯领域、互联网领域等方面的建设,车载电子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尤其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等产品方面跟国际一流的车企差距并不大,甚至还走到了前面。”提及目前汽车电子的发展现状,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如此表示。不过,虽然在车载电子上自主车企走在了前列,但诸多行业人士均认为,在涉及到安全问题的汽车电子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电子电器系统集成部副部长徐伟
经历过汽车电子从初期发展到目前的状况,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中心电子电器系统集成部副部长徐伟对此深有感慨。汽车电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改变,在他看来,其中之一便是整车企业越来越强调自己对软件平台开发的能力。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多媒体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邓亮
对于当下面临的挑战,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多媒体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邓亮有着清醒的认知。除了在车载电子方面取得的优势,他认为当下依旧有两个痛点需要解决:第一,对汽车电子架构底层的认知不够深刻,缺少自研芯片的能力;第二,对车身电子尤其是车身安全相关的架构的理解还需要更加深入。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车联网信息安全专家周开宇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车联网信息安全专家周开宇提到,作为一家汽车技术服务的企业,中国汽研同样面临着汽车电子带来的挑战。比如以前遇到系统问题可以在整车协作环境中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现在由于整体环境的变化需要解决更多的技术壁垒。
Thought Works中国区汽车业务负责人李响
ThoughtWorks是⼀家创办于1993年的全球性软件及咨询公司,在汽车⾏业为多个世界知名车企设计并实施了数字化落地解决⽅案,其中国区汽车业务负责人李响提到,汽车电子已经成为产品差异化的表面,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把汽车电子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当下,如何在汽车电子带给车主好的体验和道路安全之间形成平衡、如何把软件领域的技术实践带到汽车软件开发领域等等,是Thought Works当下关注的点。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汽车和数字化咨询业务总监刘昕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汽车和数字化咨询业务总监刘昕表示,由于多方参与汽车电子的构建,对主机厂和供应商边界的切分带来了挑战。此外,由于软件的开发跟传统硬件的开发以及嵌入式开发的终端差异比较大,下一步的竞争在于谁能在跨界分工合作带来的磨合上处理得更快更好。
■技术越自研可控 供应链越安全
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汽车产业链安全成为行业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汽车电子作为供应链中关键的核心部件之一,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杨洪从两个方面谈到了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建设,一方面要考虑正常情况下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要考虑黑天鹅突发事件出现后如何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他提到,考虑供应链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根据风险应对的措施选择相应的供应商。其次,对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特别重要的上游原材料、芯片以及高端制造设备等,企业不仅要投入研发建设自己的体系,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备份。
如何打造一个高效安全的汽车电子供应链,对经销商和主机厂来说,徐伟建议主机厂和供应商分工协议共同承担以分散风险。从整个国家和产业层面来讲,他建议自主企业应该各自把基础打好把技术搞好,当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抱成一团相互协作来降低各自的风险。
邓亮介绍了博世独有的供应链安全防控体系。它把整个产品中的原材料分为不同的供应链风险等级,高等级的原材料说明全球可能只有一家供应商,低级别说明原材料出现问题之后可以灵活切换到备选供应商。得益于博世一直以来对供应链的风险防控,在疫情期间,成功抵挡住了疫情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李响则表示,疫情对于企业提高自己远程协作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刘昕则从宏观的层面考虑,他认为,面对目前国际上不稳定的局面,对于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无论是从整个行业还是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讲,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核心产能的布局现在都需要有新的考虑。他的思考与杨洪的观点不谋而合。从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来讲,杨洪也认为,国家产业政策应该在产业链安全方面提前谋划,确保系统供应链更加安全,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不会受到某一个外部环境的影响。
■行业越协同双赢 产业越强大
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产业转型过程中,如何能够突破汽车电子带来的挑战和技术壁垒?杨洪认为,对于当下汽车电子发展的大趋势,自主企业在未来面临的机会要大于挑战。邓亮对整个行业车身电子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现在很多自主车企特别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车企,已经在原本的车身电子架构上实现了“超车”。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外资品牌的差距,成为行业人士都在思考的问题。“像芯片这些核心技术,需要自主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去考虑,不能被卡脖子。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越是朝着深水区前进,越是要真正把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里。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杨洪强调。
对于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的建设,杨洪从一家供应商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产业政策支持;二是整车厂要有长远可控打造自身产业链的想法;三是汽车电子企业要真正有所作为,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等等,一旦机会来了就能抓住,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加快补齐产业链的短板。
对于产业链做强做大,主机厂和供应商一定要合作共赢已经成为诸多行业人士的共识。从主机厂的角度,徐伟认为,供应商要理解主机厂的用心,真诚实意投入,双方联合起来一起成长,作为彼此的战略合作伙伴,同甘共苦。除此之外,企业把汽车行业的基础技术做好,培养好人才也成为大家对突破行业瓶颈的一个共识。“针对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整个的人才培养起来之后,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也许是下一代,我们民族的车更好、性价比更高的梦想,就会很快实现。”做好了这些,邓亮对于未来的前景很看好。针对当下行业的氛围,他更是呼吁整个行业冷静下来,不要急功近利,客观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之后的方向。
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胡轶坤
沙龙最后,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胡轶坤总结道,“目前车载电子已经成为主机厂一个核心竞争力。在这种大趋势下,自主车企虽然取得了先发优势,但随着产业发展技术进入深水区。当下也面临着安全问题和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问题。“她强调,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行业各方提高协同性,才能真正提升行业技术的水平,让整个产业链做大做强。
编辑:黄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