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手机制造商屡屡“越界”,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国汽车报网 ·  赵建国 ·  2021-03-30

  “关于造车,今晚发布会上会跟大家仔细说。”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上的一句话,瞬间刷爆网络。

  其实,当天港股上市的小米集团已经发布公告称,将投资100亿元,成立智能电动汽车全资子公司,由此引爆业界舆论。

  “小米宣布成立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这是企业自己的选择,很正常,这说明小米与之前同样走上造车道路的苹果、百度等科技公司一样,已经具备了这一实力。”中南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员时蔚然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小米造车终于“实锤”

  “造还是不造,这是个问题。”小米造车,终于“实锤”。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股市场发布公告称,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告显示,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6.5亿元),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雷军表示,“小米董事会今天正式批准了这项决议,小米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正式立项。”

  值得注意的是,3月30日晚是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的下半场,原先预告的新品包括小米MIX和澎湃芯片,现在主角妥妥变成了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计划。

  此前,网络媒体对小米造车的报道,忽左忽右,其实,从雷军的话中,可以肯定的是,小米从未否认过造车,只是说过“尚未立项”。

  2月21日晚,小米发布《澄清关于进入电动汽车行业的报道》的公告称,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其实,海外媒体3月30日一早就已经有消息称,小米将汽车组装业务外包给合同制造商,但没有计划选择“老牌”汽车制造商。

  面临哪些问题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但是,造车其实并非那么简单。资金、技术、人才等等,缺一不可。

  一是资金,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没有钱根本不行。小米集团财报显示,2019年,小米获得了238.1亿元的经营现金流,这是小米上市以来经营情况最好的一年。但对比其315.7亿元的投资现金流,2019年的自由现金流直接成为了负数。一旦进入造车领域,至少需要上百亿元的资金,小米还要兼顾手机等业务,其自由现金流的压力可想而知,或许这就是小米迟迟没有立项造车的原因之一。有人统计,蔚来造第一部车前后花费超过1300亿元,小鹏则是650亿元左右。

  二是技术,事实上,小米一直在为进军汽车积累技术路,且在技术研发方面,更偏向智能汽车领域。专利方面,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已经达834件,领域涵盖了车联网、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电子导航等领域,也包括了一部分汽车零部件。同时,小米还投资了一些车联网、自动驾驶甚至汽车企业。其中,小米投资博泰科技,显然是为了车联网;小米投资地平线,更有获得自动驾驶及其芯片的技术指向;而小米与比亚迪联合成立汽车实验室,则是已经将造车野心浮出了水面。还有些不容易发现的是,2019年1月13日,小鹏汽车宣布成功签署C轮融资,总金额为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亿元)。其中引入的投资伙伴就包括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

  三是人才,小米对造车一事关注已久,在2020年进入实质性计划阶段,主要推动角色是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还有小米上市后就很少露面的黎万强。王川主要负责执行层面,全面摸底智能汽车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人才见面,对造车技术和工厂都进行了充分调研,并寻求人才、技术等资源。王川1993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随后于1996年创立了雷石科技,并将其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影音娱乐设备公司。在2010年,王川于北京创立多看科技,并担任CEO一职。2012年加入小米,2018年成为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目前担任首席战略官。在小米,王川主管的小米电视业务表现出色,出货量曾经是全国第一。黎万强也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虽然他曾两进两出小米,但品牌营销上,黎万强同样可以称得上是小米的灵魂人物。

  会有多大市场

  造车是能够让小米重新进入上升通道,获得更多的价值链资源,以及更高估值的路径,但资、技术、人才是否能及时到位,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将会如何,市场如何认知等问题,都是一个接一个的考验。

  首先,造车与造手机,是否矛盾?招商证券分析师马宏图向《中国汽车报》记者分析道,如果两个方向同时并举,需要很大的现金流,汽车的配套供应在一定程度上比手机更为复杂,可能会有一段需要募集资金支持的艰难阶段,或者小米已经有了资金支持者则是最为理想的。而且,小米目前不可能舍弃手机业务。但是,一旦挺过车型上市之前的难关,如果汽车和手机都能盈利之时,就是雷军的梦想实现之日。

  其次,如何应对同行竞争。小米此时选择入局造车,因在造车经验及技术上的差距,既要直面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新势力三强蔚来、理想、小鹏,还有传统汽车厂商已经准备全面投入电动汽车领域,同时,还有先入为主的百度、苹果、富士康等。“华为虽然有三年不造车的声明,但三年过后呢?”华泰证券分析师彭松林认为,华为目前的技术积累尤其是智能化的实力绝不亚于小米,且已经通过推出全栈方案与车企合作,也就是说华为的汽车相关技术已经装车并得到了应用验证。“一旦华为造车,将会成为智能汽车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表示。

  再者,会有多大市场。如今,包括特斯拉在内,许多造车新势力都采用了互联网思维来造车,将汽车看作是智能移动终端,其设计以及迭代的周期相较传统汽车会大大缩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追捧。因此,按照造车的道路走下去,小米究竟有多大胜算,目前谁也无法准确预言。

  尽管此次小米一口气发布了多款手机,但业内都知道,做更好的手机越来越难了,因为无论从技术还是市场看,手机业务迫近天花板,而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乘风起飞。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并且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标。而且,随着百度、富士康等企业进入汽车制造行业,跨界造车的门槛已大大降低,且已有成熟路径可循。

  十年前,在雷军开始造手机之时,几乎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个“外行”来“插队”。但是,十年过去,小米手机已经进入了国产手机第一梯队。如今,开启造车新路,依然是众说纷纭。“过去,人们常给我做的东西贴上标签,品头论足,时间一长我也不想解释了,但是,我会不断推出有价值的产品,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这就是雷军。”雷军的感慨,颇具个性。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