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雷锋网联合承办,鹏城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协办的第五届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圳举办。
今年大会主题是“AI新基建、产业新机遇”,前几年AI落地情况下,大会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出发,推人工智能更多的应用、更多的可能,在更多领域的落地。尤其是今年随着新基建部署的深入,对于人工智能产学研结合提出更高要求。在自动驾驶专场上,法雷奥中国区 CTO 顾剑民对通往自动驾驶之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讲解。
顾剑民指出,自动驾驶产业热度非常高,但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品也要经历从Demo测试,到量产,再到大规模商业要的过程。
但这条路到底要怎么走?
在顾剑民看来,自动驾驶有两大商业模式:一是私家车,车辆的所属权在于个人,而自动驾驶系统可以作为选装系统;私人拥有的车,其自动驾驶发展路线大多是渐进式的,从L1、L2到L3、L4等。二是出行服务车,使用车的人并不拥有车,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使用车辆,享受出行服务。出行服务车的自动驾驶发展路线更多是跳跃式的,从L1、L2直接到L4、L5。无论是哪一种商业模式,无疑都会朝着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挺进。
在讨论路线的同时,自动驾驶的落地也格外重要。对出行服务来讲,特别是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技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可以占到运营成本的 60% 以上。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出行服务的车辆除了维护、加油或充电,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营。运营效率则是随着使用时间、里程的增加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载人还是载货,出行服务车辆的运营效率都会比私家车更高。
麦肯锡等咨询公司预计,到2030年或者2040年,大量自动驾驶车辆上市,这些自动驾驶车辆里有80% 以上的行驶里程数是出行服务贡献的。
因此,出行服务领域的自动驾驶会更容易、更早落地。对此,顾剑民指出,进入一个新兴市场最好的方法是从小做起、从最简单的、低成本的自动驾驶技术做起,然后吸引一些愿意付费的客户,再逐步把产品推向市场。大家习惯性认为免费的最好,因此要争取让绝大部分顾客自愿去付费使用产品,这样才有盈利的可能。如果顾客就不愿意付费使用产品,那相关技术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落地。
顾剑民提出了几种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的场景。第一是自动泊车、代客泊车,他们的使用场景相对比较低速、环境可控。第二是从低速自动驾驶开始。比如速度容易控制,低于30、40公里的时速。第三是从特定的场景和用途开始。虽然目前产业有时会争论 L4 什么时候出现以及L3是否应该量产。但脱离场景以及用途的关于自动驾驶级别的讨论没有意义。比如在空旷无人的场景里,L2、L3、L4都一样,车辆不会撞到任何障碍物。因此,一定要结合功能、场景来讨论自动驾驶,这样也最容易帮助用户来理解自动驾驶的概念。第四是运货可能比运人运客更直接、更实际。目前,很多研发无人物流车的初创企业在进行相关的测试,包括Waymo也开始这方面的布局。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
据介绍,在通向自动驾驶的道路上,法雷奥在遥控自动泊车和无人代客泊车 AVP进行了大量探索。大家知道,一般的自动泊车功能依赖于客户在车内根据语音提示换档、控制油门刹车。在遥控自动泊车的功能下,客户就可以选择在车外(当然也可以留在车内)由车辆自动完成泊车。2016 年,法雷奥率先奔驰E系上量产了遥控自动泊车,随后在奔驰S系和长安的车上也量产了该项技术。
编辑: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