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商用车ADAS法规的标配,以及C-NCAP乘用车五星评价标准升级,中国前装整车智能化渗透率持续提升。然而时至今日,产业内玩家在前装智能驾驶系统量产应用上还普遍面临着众多挑战和难题。那么,前装智能驾驶系统落地到底还需绕过哪些"坑"?
当前,行业普遍认为,整车智能化面临算法嵌入式、零部件车规级、整车电子架构的变革,以及智能化背景下功能安全的重定义等一系列新问题。同时,随着智能驾驶系统逐渐掌握人类更多驾驶权,系统落地所需应对的工况越发复杂,从封闭场景到开放式道路,从高速场景到乡村道路,更多难以预想的极端工况成为下阶段智能驾驶落地可靠性的考验。
近日,记者采访了智驾科技MAXIEYE创始人周圣砚,详细介绍了从单目立体视觉感知方案入手,如何将高性能感知技术赋能智能驾驶系统应用。
据介绍,智驾科技MAXIEYE专注于以车载视觉技术和产品,赋能智慧驾驶产业生态。提供从感知(Sensing)、融合(Fusion)到驾驶决策(Policy)的组合技术和产品应用。公司所开发的基于智能视觉感知系统IFVS系列产品的智能驾驶控制功能产品,已进入中国前装市场规模化量产。
随着算法和技术的创新,单目视觉感知技术实现了许多典型技术突破。如从基于2D目标检测,到实现三维目标检测;如从目标分类的认识层面,到精准测距深度认知;从当下的实时感知,到下一步的预判等。
成立以来,智驾科技MAXIEYE一直保持着一年一迭代的产品研发速度,以视觉感知赋能“眼睛+大脑”的ADAS系统解决方案。2017年,智驾科技MAXIEYE推出第一代IFVS-200,基于机器学习,在客车前装市场实现了预警系统功能;2018年,第二代IFVS-400系列产品量产,基于深度学习,支持丰富感知预测目标属性输出、集成车辆控制系统功能;2019年,IFVS-500系列产品发布,基于深度学习,再一次突破单目视觉测距精度,并在今年实现大规模前装量产。基于前期产品技术的积累,未来智驾科技MAXIEYE的视野将从商用车延伸到乘用车,发力L2.5级别的智能驾驶大规模应用。
在智驾科技MAXIEYE最新一代IFVS-500系列产品中,已经实现了虚拟激光雷达算法集成,可实现精准测距、测速等功能,支持丰富目标属性的感知预测和三维立体感知。如车道线检测,能够识别实线、虚线、双实线等7种以上车道线以及停止线、斑马线,支持三维输出;可行驶区域检测:能够识别车辆前方100米可行驶区域及路面坡度,并且准确预测出区域边界的类型(如路沿,车辆,行人等);预估路面坡度、地形,实现在雨天、乡村道路等极端情况下虚拟车道线等。
周圣砚表示,从Common Case到Corner Case,前装ADAS想要真正实现量产落地,行业需要用80%的精力去解决车道线突然消失、起伏路面、拱桥等20%的特异工况带来的问题。
智驾科技MAXIEYE已迭代多代产品,满足从商用车到乘用车市场的全场景前装智能驾驶需求。相比商用车在恶劣路况、车辆悬架造成行驶颠簸、安装高度不一等方面面临的复杂挑战,乘用车的驾驶场景相对简单,基于前期在商用车市场的技术和量产积累,智驾科技MAXIEYE正陆续进军乘用车市场,解决智能驾驶产品全场景适配问题。此外,基于核心的视觉感知技术,智驾科技MAXIEYE正打造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集成智能大灯控制、智能雨刷等组合型产品功能。在落地场景方面,除了主打的ADAS产品,公司也在探索无人轨交、无人公交、智能大灯、HUD融合控制等智慧出行的多元场景。
目前,智驾科技 MAXIEYE在商用客车前装 ADAS 市场占有率达 80%以上,乘用车市场方面已与多家车厂签署了量产定点项目和联合开发项目。未来,智驾科技 MAXIEYE 将继续秉承创新独立的技术发展路线,不断实现智能视觉感知技术的迭代和突破,从智能驾驶到自动驾驶,为智慧出行产业升级提供基础力量。
编辑: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