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图灵测试”有多重要?据说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   ·  2019-12-31

  图灵测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幻而且遥远。然而,记者就在不久前,近距离接触并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图灵测试。

  在刚刚闭幕的“2019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大赛(广州)暨201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会”上,智能车图灵测试挑战成为一项亮点活动。该活动是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区(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为推动智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智能车的大众科普、加快广州示范区的产业集聚而设计的创新活动,活动面向全球智能车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开放,是一年一度的“广州智能网联汽车嘉年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2月28日在生物岛举行。

  何为图灵测试?这要追溯到60 多年前,艾伦•图灵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客厅游戏,来代替“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在游戏中,裁判分别与计算机和人进行基于文本的对话,然后裁判需要猜测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他称之为“模仿游戏”。由此提出一假想: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能思维的。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专属“图灵测试”

  基于这一概念,本次智能网联汽车的图灵测试还加入了医学领域的“二重盲检法”又称“双盲测试”的概念,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或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作为图灵测试的参测车辆经过了精心的改造,活动方将一块漆黑的布帘放置在后排乘客和前排主副驾驶中间,将车辆的前后排进行了有效隔离,后排位置完全看不到前排“安全员”的实际操作过程,达到了“双盲实验”的技术标准,同时活动方还将乘客的生理情绪检测配合起来,后期为无人驾驶车进行社会化运营指出服务优化方向,细心的活动方还实现了无纸化问卷,整个测试活动非常刺激有趣。

  活动期间,测试承办方——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区(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运营中心)总经理高智伟、副总经理吴政铭以及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库逸轩,接受了媒体采访。

  据介绍,测试承办方为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对图灵测试的参与主体进行了条件设置,首先该机构的业务目标是Robotaxi方向,其次是已经在全国的任一城市获得过路测牌照,第三是参与车辆必须购买了相关的意外保险。

  活动方对报名机构进行了条件审核及专家评审等选拔环节,最终确认广州本土的自动驾驶企业领军企业“文远知行”的林肯、轩逸两个车型四辆自动驾驶车参与这次图灵测试。

  全球首次智能网联汽车图灵测试

  据介绍,本次图灵测试活动是全国甚至全球首次,是为适应高速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而设计。今年已有广州、长沙等地推出自动驾驶汽车载客测试,说明自动驾驶汽车正快速的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因此老百姓对自动驾驶汽车的评价逐渐成为相关企业关心的重点领域。

  本次活动测试承办方共收到126名市民的踊跃报名,经过1天的紧张测试工作,完成了近100名“乘客”测试工作,经审核后有效人数为68人,实测有效路段197段,其中干扰测试路段(人工驾驶)84段,剔除干扰路段乘客判断正确路段次数61次,总体46.02%的答复不能判断或判断错误。

  从图灵测试角度来说,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基本达到一般人类司机(安全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的水平,后期活动方将继续探讨更多维度的图灵测试方法,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应用前景,另外有关乘客生理情绪检测及安全员的脑电波检测结论,将在心理学专家的专业整理分析完结后,再向社会发布。

  本次图灵测试一共设置了3段测试路段,这3段路上,参测车辆将随机进行自动驾驶模式或人工驾驶模式切换,“乘客”在一段路测结束后,对刚才的驾驶模式进行推测。本次测试为首届,考虑到现场的群众安置和现场赛道的实际限制因素,测试路段没有设置高难度的项目,测试路段为低交通参与的道路场景。

  从3个路段的正确次数看,乘客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对机器驾驶的模式的区分能力有所提升。

  从测试车型的判断上来看,林肯车型总体判断正确次数低于轩逸车型,初步判断是乘客在舒适性及乘坐体验上来推断的,说明林肯车型在底盘性能上更优于轩逸车型。

  测试承办方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可以期待看到难度更高、测试场景更复杂、参与企业更多、参测车型丰富、车辆规模更庞大的图灵测试。作为活动策划者,他们也将进一步优化测试标准和形式,通过这种比赛方式,实现汽车赛事与无人驾驶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向全球甚至全球观众呈现科技的魅力。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