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恩智浦总裁:未来汽车业务有望年增7%~10%,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汽车报网 ·  朱志宇 ·  2019-11-08

  11月6日,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公司恩智浦在青岛举办技术交流会,同期宣布两项重要成果:一是推出能够将智能手机转化为车钥匙的新型汽车超宽带芯片;二是随着东风启辰全新启辰T90上市,由恩智浦与东风启辰、航盛电子合作打造的新一代智能驾舱实现首次量产。

  据介绍,此次恩智浦推出的UWB超宽带芯片可提供精确、安全、实时定位功能,旨在让装有UWB的汽车、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具备空间感知能力。用户打开车门并启动汽车时,无需将手机从口袋或包里拿出,或者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安全遥控停车。新型UWB集成电路还可通过中继攻击功能最大程度防止汽车被盗。随着该芯片推出,恩智浦、宝马、大陆以及其他公司在车联网联盟(CCC)和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开始合作研究UWB部署事项和相关标准化工作。

  而全新启辰T90搭载的启辰智联3.0PLUS采用恩智浦i.MX 8 QuadMax处理器平台,是一款为互联汽车定制的系统级电子座舱解决方案,展现了领先的安全性、高拓展性、以及出色的娱乐信息、图形处理能力。借助强大的视觉管道和音频处理子系统,整合视觉和语音识别交互,可充分满足需要实时处理和显示的信息量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

  日益丰富的市场成果让恩智浦总裁Kurt Sievers很是兴奋。去年9月,Kurt Sievers从执行副总裁兼汽车事业部总经理的位置升任全球总裁,这似乎也预示着,恩智浦势必会加码汽车业务。其本人在接受《中国汽车报》等媒体专访时也表示:“汽车业务对恩智浦来说非常关键,我们的营收中有将近一半来自汽车板块,预计未来几年还会有年均7%~10%的增长,而鉴于我们2018年汽车业务营业收入已经达到40亿美元,这一增长比将是相当可观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化、智能化转型,将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根本性改变,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机遇。”

恩智浦总裁Kurt Sievers

  去年,恩智浦对旗下业务进行了重新梳理,明确了通信基础设施、移动设备、汽车、工业和物联网(IoT)四大核心市场。Kurt Sievers在具体分析这四个板块时也是满怀信心。

  在通信基础设施领域,5G蜂窝网络的部署将大幅提升对RF射频技术的需求,而恩智浦是射频领域顶尖的供应商,业务增长可期。在手机端应用方面,如公共交通系统的电子交通卡,其市场渗透率会越来越高,基于和全球顶尖手机制造商的密切合作,恩智浦显然有业务扩容机会;在汽车领域,无论是车联网、汽车安全、智能驾舱、汽车雷达、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恩智浦都有相关产品和方案提供且业务量持续增长;工业和物联网领域更是恩智浦长期的强项,在互联设备相关的连接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具备高增长的驱动因素。

  谈及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近年出现的变化和销量下降趋势,Kurt Sievers乐观表示,虽然没有办法预测销量走势,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电子化趋势将驱动汽车产业发生变革。如果一些企业没有做出相应投入和创新,将可能会在变革中被淘汰。但顺应变革的企业将在机遇中获得更光明的前景。他认为,与德国等不同,中国汽车行业年轻且具备活力,不需要处理因历史悠久带来的太多难题,反而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变革机会去掌控颠覆性技术,实现变革提升。可喜的是,在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中可以看到,中国车企都在加大投入和布局,包括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也加入了汽车产业链中,中国出现了庞大的汽车创新生态圈。此外,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数量不断增长,未来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仍然会进一步上升,虽然现在可能位于相对下行的周期里,但未来还会出现回弹。因此恩智浦看好中国汽车市场,也乐于和中国企业合作。

  “除了半导体产品这个独立的产品,我们还提供完整的相关应用和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各种芯片硬件以及相关软件,同时雷达系统及超宽带技术可以应用到汽车的车钥匙相关技术应用中。通过提供整体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我们帮助客户大幅度削减研发成本,如果没有相关的技术支持,他们可能需要在内部进行开发。通过恩智浦的产品和技术支持,我们帮助合作企业将产品更快速地推广到市场,这是恩智浦在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差异化优势。”Kurt Sievers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恩智浦与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隼眼”)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与投资协议。隼眼是依托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的一家创业公司,在77GHz雷达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工程人才。恩智浦认为,77GHz汽车雷达传感器将对ADAS下一阶段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发展为成像雷达后,可结合摄像头与V2X技术,取代激光雷达。不过,此次Kurt Sievers没有透露太多关于此项合作的进展。

  编辑:王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