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1953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工建设,北京成为零部件配套重点生产基地之一,原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第一汽车附件厂(后改名“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为解放牌汽车供货。1958年,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井冈山”小轿车,并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工业自此踏上奋发图强的圆梦征程。

有人说,北京汽车工业走的是一条以产品开发为先导,专业化协作、技术引进,主要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特道路,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与吉林一汽、湖北东风完全不同的建设模式。
从历史中走来,实现今日之崛起,进而在未来领先世界。如今,脱胎于原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北汽集团是中国五大汽车集团之一,始终将建设汽车强国作为企业的光荣使命,按照“高、新、特”战略方向,在中国率先提出实施全面新能源化转型,目标是建成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艰苦创业奋发图 强谱写华丽乐章
1958年,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明确发出“我们当前技术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以现代化交通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的号召。各地加紧汽车研制工作,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试制生产了233种汽车产品。当时的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主张上轿车,经过研究组建了北京汽车试制领导小组。
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苦创业期,第一代北京汽车人肩负使命、勇挑重担。资料显示,那时有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三结合”,联合攻关,发挥各方面的智慧和积极性。仅仅4个月,样车便出炉了,起名为“井冈山”牌轿车。

1966年,北京牌轻型越野车BJ212诞生,创造了生产年限横跨50余年、累计产量超过120万辆的业绩,创下了“越野世家”的美名,也奠定了北京汽车工业在全国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1973年,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成立,成为北京汽车工业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在此之后,北京汽车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1983年,中国第一家整车制造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开放合作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90年代,北京旅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向外资转股的先河。

1996年8月,由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发起、联合全国100家法人单位成立的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后改称“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8年6月,北汽福田正式上市。
2002年10月18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合资项目——北京现代隆重开业;同年12月23日,第一辆北京现代索纳塔轿车下线。进入21世纪,随着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相继成立,推动了北京汽车工业实现历史性的转折。
2018年,北京汽车产量超过165万辆,位居全国第七;北汽集团2018年全年完成整车销售240.2万辆,实现营业收入4807.4亿元,同比增长2.2%,利润同比增长7.3%,在2018《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24位,比上一年度提升13位;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588亿元,居中国汽车零部件集团第三位。

♦走集团化道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外界看来,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从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成立为标志开始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是北京汽车工业的摇篮,也是北京汽车工业的主体。资料显示,1973年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的建立,实质上就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北京汽车工业资源的正确决策。北京汽车工业在上世纪70~80年代是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主要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长期畅销不衰,直到90年代初生产规模仍处在全国前三位。
1980年12月,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更名为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1987年3月,行政性的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被撤销,经营性的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成立。1994年8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组建北京汽车工业集团的通知》,将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改为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公司。2000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复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公司改制组建国有独资的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2010年11月更名为“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北汽集团确立了“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2009年,北汽集团产销汽车12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166亿元,跨入“百万千亿”级的汽车集团之列,成为首都经济高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产业。10余年来,北汽集团抓住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积极打造整车、零部件、研发、服务贸易、改革调整五大平台。北汽集团更是全力打造自主品牌——北京汽车与北汽昌河双星闪耀;北汽新能源厚积薄发,连续6年在中国纯电动汽车领域销量领先;“北汽蓝谷”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第一股;北汽福田多年位居国内商用车销量前列。
10余年来,北汽集团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实现产业布局,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销售市场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高潮迭起的科技革命、渐入佳境的行业变革、全面开放的形势变化,北汽集团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高、新、特”产业结构为核心,以实现北汽集团“由大变强,走向世界”为目标,加快实施战略转型。以全面新能源化与智能网联双轮驱动,北汽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秉持“开放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的理念,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重点突破方向,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北汽集团整车销量从2007年的69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256万辆,10年间营业收入从642亿元增长到4700亿元。
♦零部件产业突飞猛进 提供有力保障
在零部件产业方面,北京汽车行业积极探索。2008年,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川”)成立,建立之初就积极推动合资企业建立本土化的研发中心,要求合作方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联手拓展市场。
截至目前,海纳川已拥有以英纳法天窗为代表的全球化研发体系、以渤海活塞为代表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北汽模塑为代表的省级研发中心……此外,海纳川海拉、延锋海纳川等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两级研发人员数量超过千人。
2016年,海纳川技术中心成立并发布了海纳川零部件产业研发战略规划,提出“引领驾乘科技,共享人车未来,以技术创新推动海纳川成为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研发愿景,持续推动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提升,为自主品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海纳川17家所属企业为北汽“越野世家”BJ40、BJ80系列车型,配套提供了车身、内饰、座椅等模块化产品的同步研发和制造支持。
2017年,北汽集团吹响向全面新能源化前进的号角,在北汽新能源旗下ARCFOX品牌首款量产车型LITE上,海纳川提供了内外饰、线束、空调、车灯、底盘、车身、安全件等八大类产品的同步研发,为北汽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助力。
海纳川围绕“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及网联化”技术趋势,展开系列前瞻性布局:以智能驾驶系统为主要方向,开展L2驾驶辅助系统量产开发,与国内顶尖院所合作预研L3自动驾驶系统,着力攻关多传感器感知及融合的关键技术;根据新能源汽车需求,布局“电驱传动系统、底盘电动系统、电动化热循环系统”关键零部件;通过复合材料替代、结构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系统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海纳川阔步前行,在技术、渠道、市场、人才方面取得不少成果。2011年,海纳川收购全球第二大天窗企业荷兰英纳法集团,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海纳川的产品线,加强了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且迈出了国际化征程的坚实一步,造就了一支国际化的人才团队。2017年,海纳川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再次加快,旗下上市公司渤海汽车公司收购了德国TRIMET汽车公司75%的股份,后者多年来为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沃尔沃等品牌,提供铝合金零部件的开发与生产服务,拥有领先的研发及制造能力。
♦瞄准智能网联 迈向高端发展
北京汽车工业已走过六十余载光阴。起步阶段,第一代北京汽车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砥砺前行,为北京汽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崛起阶段,北京汽车工业把握住时代前行的脉搏,以勇气和魄力,不断开创出崭新的发展局面,立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变革的潮头之上;如今,科技创新如火如荼,汽车工业日新月异,北京又以智能网联为突破口,加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致力于抢占未来汽车工业竞争的制高点。
2018年10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白皮书(2018年)》(以下简称“《白皮书》”),系统梳理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布局的情况,并提出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政策。
《白皮书》认为,北京市具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具有汽车制造、集成电路、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信息服务等优势领域;拥有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聚集了一批自动驾驶创新团队,形成了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环节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北京市还率先发布了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政策措施和系列技术文件,已经开放的测试道路里程、发放测试牌照创新主体和牌照数量、安全测试里程均为全国领先。
根据北京市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其将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全面应用为目标,加快技术突破和产品开发步伐,基本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的构建,并通过20年持续迭代升级,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深度融合的智能交通新模式,建成最具活力的自动驾驶创新生态体系和安全、高效、绿色、文明、智能网联汽车社会。
北京市明确了2022年“形成满足高级自动驾驶(L4)要求的智能网联汽车完整技术体系,技术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形成高效、安全的新一代智能交通应用示范体系,示范运营区域超过500平方公里;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制造和应用服务体系,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的近期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深度融合的智能交通新模式,建成最具有活力的自动驾驶创新生态体系和‘安全、高效、绿色、文明智能网联汽车社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编辑:庞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