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电气化与自动驾驶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在这个新的历史变革期,整个汽车行业都开始转型升级。那么,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巨头,舍弗勒在想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想用户所未想”,也就是布局未来。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舍弗勒展示了一系列针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Space Drive线控系统、智能转向驱动模块、高效电驱动系统等。在面向未来的布局上,舍弗勒正马力全开,加速奔跑。
同时,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舍弗勒的布局,在圆桌采访中,舍弗勒的相关领导进行了介绍和解答。
SpaceDrive将在物流等领域加速应用
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等新兴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在车辆底盘层面上具有故障安全机制的解决方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缺乏具有故障安全功能的转向和制动系统,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将无法得到保障。舍弗勒帕拉万公司的线控系统“Space Drive”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开发奠定了基础。Space Drive线控技术可以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并采用三重冗余,确保控制系统的高度可用性及安全性。
舍弗勒方面表示,该系统已经在市场上应用17年,且拥有10亿公里公共道路无事故行驶记录,是一款可立即投入市场应用的成熟技术。系统安全性按照最高的安全等级来制定和执行,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采用了三重冗余。
舍弗勒集团汽车主机事业部首席执行官马迪斯•青克认为SpaceDrive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他表示,在物流行业,清洁车、机场摆渡车这些领域中,很快就能够用上这项技术。
青克进一步指出,无人驾驶需要云服务、网络、数据、计算机、人机界面、控制系统,执行等不同层级的技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全面覆盖。舍弗勒聚焦的是底层架构,走的是自下而上的道路,聚焦在车辆的传动系统,电机,电桥,机械执行机构,线控技术等。今后,舍弗勒还将在软件及电子领域进行拓展。
动力将呈现“30,40,30”的格局
对于电动与内燃机之争,舍弗勒也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到2030年,30%的新乘用车将仅采用内燃机驱动,40%的新车将采用混合动力系统,其余30%的新车将为纯电动车。因此,在车辆采用的驱动方式方面,未来将呈现多种技术路径并存的形式。
舍弗勒也在根据自己的判断调整业务布局。青克说:“如果10年前你问我的话,我觉得我们可能90%的业务都放在内燃机方面。但是,现在我们认为差不多60%在传统业务,40%是电气化、智能化。在不久的将来,可能60%的业务是关于电气化、智能化,40%留在传统业务。”
舍弗勒电驱动桥是舍弗勒在电驱动领域的代表性产品,采用平行轴结构的两挡电驱动桥已经成功应用于多款中国自主品牌车型上。舍弗勒具有完整的电驱动桥家族谱系,包括平行轴式和同轴式,可选择搭配的系统包括差速器、可换挡的两挡变速箱和扭矩矢量分配单元,涵盖48V和高压系统,满足从轻混、强混、插电混及纯电动系统的应用需求。
据介绍,舍弗勒首款P2混合动力模块率先在中国实现量产,并成功应用于中国本土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车展前夕,舍弗勒两挡电驱动桥也在中国实现了量产,成为中国市场上首款量产的两挡电桥。
对此,舍弗勒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张艺林表示,舍弗勒P2模块、电桥等产品进展迅速,未来电机产品的国产化将加速。
在中国 为中国
中国市场对舍弗勒集团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舍弗勒一直不断加强本土研发及制造能力,持续推进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外资零部件企业也在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和布局。
“新的《外商投资法》应该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公布的最开放,开放程度最高的,也是最跟国际接轨的法规,应该说给所有的国外投资者带来一个好的环境。”张艺林表示,舍弗勒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而且对中国投资比较坚定,到今年年底胜负了在中国将有9家工厂,湘潭基地在今后几年会在逐步的建设完毕,未来的重点在湘潭基地。
张艺林说:“作为一家在中国本土运营的全球性企业,舍弗勒一直贯彻 ‘本土资源服务本土市场’的理念,我们会继续加强在中国的生产、研发及服务,与中国汽车市场共同发展。”
编辑:王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