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360发布智联汽车信息安全报告 安全漏洞成智能汽车最大威胁 行业标准亟待建立
中国汽车报 ·  陈婷婷 ·  2018-04-04

 

  如今智能网联功能已经从高端车型延伸至最广阔的大众市场,不仅是高端车型甚至10万元以下消费区间的车型几乎必备智能配置,享受联网服务。而随着汽车不再是孤岛,用户享受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多彩服务的同时,安全漏洞所造成的威胁也悄然来至……

  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安全科技公司的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从电脑、智能手机,延伸至汽车,与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展开相关合作。

  近日,国内信息安全领域领头企业——360集团发布《2017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规范、智能汽车CVE漏洞分析和破解案例分析三个角度,阐述了2017年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的发展历程。《报告》指出,“刷漏洞”已经成为攻击智能网联汽车的最新手段,汽车厂商应该配备信息安全团队,持续监测漏洞。同时,汽车信息安全标准亟待建立。

  ■汽车信息安全进入“刷漏洞”时代

  360集团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刘健皓介绍,和几年前认识不足相比,目前智能汽车信息安全漏洞已经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原来都是破解事件和破解案例,但是现在已经有汽车漏洞产生,并且受到国际漏洞组织承认,安全威胁不仅存在于软件层面,零部件上的漏洞也不容忽视。”刘健皓说。

  在破解汽车安全漏洞方面,刘健皓拥有丰富经验,成功破解特斯拉漏洞,并因此在业内声名大振。2014年,刘健皓成为全球首个破解特斯拉的信息安全专家,入选了名人堂。2016年刘健皓与浙江大学教授徐文渊、博士闫琛发现“骗过”特斯拉Model S上的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方法,再次入选名人堂。

  据刘健皓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确实存在很多漏洞,黑客一旦通过漏洞攻击,将会给用户带来巨大人身、财产安全危害。目前已经发现的漏洞涉及到TSP平台、APP应用、Telematics Box(T-BOX)上网系统、车机IVI系统、CAN-BUS车内总线等。报告对2017年度汽车信息安全漏洞进行了详细解析,有的漏洞可以远程控制汽车、有的漏洞可以对人身造成伤害。如2017年破解安全气囊漏洞,存在很大安全威胁,“一旦安全气囊漏洞被攻击者利用的话,驾驶人很有可能在开车过程中被安全气囊弹飞”。

  当然,由于现代车辆由许多互联的、基于软件的IT部件组成,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每一辆车在出厂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汽车厂商也在不断加大汽车网络安全的投入,与第三方建立了CVND等漏洞平台,通过共享漏洞信息,提高汽车网络安全领域的总体安全能力。

  2017年,来自California的汽车信息安全研究员Aaron Guzman针对斯巴鲁Starlink系统漏洞攻击路径示意图

  ■国内外安全标准加快制定进度

  目前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漏洞问题,最为重要的即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以此保障汽车信息安全技术的广泛运用。据360汽车安全工作室介绍,2017年,国外、国内的汽车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国际ISO/SAE在进行21434(道路车辆-信息安全工程)标准的制定,包括了风险评估管理、产品开发、运行/维护、流程审核四方面内容。中国代表团也参与了此项标准的讨论和制定,该标准将于2019年下半年完成,预计2023年会推出满足该标准的车型。

  ISO/TC22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成立ISO/TC22/SC32/WG11 Cybersecurity信息安全工作组(来源:SAE)

  国内标准制定方面,2017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组织两次汽车信息安全工作组会议,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各大国标委,联盟组织在积极研究汽车信息安全标准相关工作,加快汽车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进度。

  ■四大建议保护汽车信息安全

  360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实验室根据过去一年与诸多厂商的安全实践,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提出四点建议。

  一、汽车企业应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培养专职的人员牵头信息安全工作,将后台和前端放到一起共同协作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为全面防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没有安全标准及规范的环境下,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是把控上线前的安全验收,将危害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的漏洞解决,可以达到一种相对安全的状态。后续依靠持续的漏洞监测,保障不会因为新的漏洞造成入侵事件。

  三、同时,安全人员认为安全漏洞始终存在,建立动态防护体系,针对攻击能够进行动态调整,才能够做到攻防平衡。

  四、建议各大汽车厂商、供应商、安全公司贡献自己智慧和能力,在国内汽车智能科技领先的条件下,引领国际标准。

◇◇策划编辑:黄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