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安全漏洞应急共享平台发布
中国汽车报网 ·  王金玉 ·  2018-03-21

会议现场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和信息安全漏洞应急有共享平台了!3月20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主办,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承办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场景与信息安全数据发布会在天津召开。会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场景数据共享平台以及信息安全漏洞应急响应平台面向行业首次发布。来自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机构的高层领导等5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里程碑时刻。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的首次公开发布将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测试与评价提供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驾驶场景与信息安全数据支撑。

中汽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于凯讲话

  中汽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于凯表示,近年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逐渐加深,成为新一轮经济转型与价值重构的重要推动力。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也随之成为世界各国备受瞩目的关注热点和汽车产业持续增长的新兴力量,受到政、产、学、研、用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阶段,虽然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高精地图等关键领域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驾驶场景和信息安全数据是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测试、验证,以及产品化落地的重要资源。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机构都在各自开展驾驶场景数据采集工作,投入分散、规范不统一,容易形成数据孤岛与数据沼泽,造成资源的浪费。”于凯强调,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方面,相关系统漏洞与问题缺陷日益增多,行业整体面临着人才能力不足、技术匮乏、工具短缺、标准缺失等问题,亟需搭建共性平台实现汽车信息安全技术和数据的共享,共同推动行业信息安全水平的提升。

数据资源中心智能驾驶车辆展示

  “谁都想做数据,但是谁都无法独立完成数据库建设。”正如东风汽车技术中心的代表所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撑,而数据库的建立非一己之力所能及,而共建是构建数据库的最便捷方式之一。但是,怎样共建却需要标准支撑。为此,本次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率先在国内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场景数据,在规范相关场景数据构建的同时,为场景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据了解,本次驾驶场景方面发布内容包括驾驶场景数据采集与存储规范、基于视觉与多传感融合的典型驾驶场景数据、基于视觉的精细化标注数据等。

  “智能网联汽车要发展,最大的顾虑是信息安全。”正如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研究所所长陈训逊所言,智能网联汽车在安全方面存在天然缺陷,随着车辆网联化程度提升,汽车会暴露更多的汽车信息漏洞,轻则导致驾驶者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甚至个人财产损失和安全隐患,重则可能会影响国家公共安全。所以,智能汽车要发展,信息安全必须先行。此次中国汽车行业漏洞应急响应平台的发布,填补了中国信息安全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据了解,此次中国汽车漏洞应急响应平台信息安全方向发布内容包括车内网络通信测试成果、智能无线钥匙信息安全数据等。这一平台也将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助力汽车行业信息安全水平的提升。据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的漏洞将主要来自吸纳国家漏洞库、工作组成员、安全厂商、白帽子等提交的安全漏洞,并和相关机构联合组建信息安全实验室,为民间黑客、白帽子提供相关测试资源。发布会同时介绍了汽车信息安全自愿性认证体系的实施情况,目前已经联合天津华诚认证中心、汽车企业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形成《汽车信息安全自愿性认证实施规则》,自愿性认证旨在建立高标准、公平和客观的汽车信息安全认证体系,推动汽车行业信息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场景与信息安全数据正式发布

  正如于凯所言,中汽中心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一直坚持发挥行业内的第三方服务职能,起草并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积极参与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建设、配合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完善顶层设计。“数据资源中心作为中汽中心数据业务的窗口部门,立足于自身成熟的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技术实力,在驾驶场景数据采集分析、汽车信息安全漏洞挖掘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有了一定积累。形成了完善的从数据采集分析到场景生成应用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采集了大量高速公路场景、停车场场景数据,并为国内几家主要汽车集团提供应用技术支撑。联合各类企业、机构共同开展汽车信息安全测试、防护等共性技术研究,建设了国内首个汽车行业漏洞数据库,推出了汽车信息安全自愿性认证体系。”于凯表示,为增进行业交流、搭建合作平台、解决共性问题,中汽中心将在此次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场景与信息安全数据平台发布的基础上,与国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开放共享新机制的建设。

  编辑:王琨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