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交通运输部修订发布了《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客规》”),旨在进一步深化道路客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道路客运市场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需求。
那么,《新客规》修订了哪些内容?对道路客运行业有何影响?
■提升经营者自主权 鼓励开展定制班车
此次《新客规》在调整客运许可层级的同时,还减少了许可管理事项,并增加了规范定制客运发展、强化安全监管等内容。其中,对于班车客运经营者来说,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无疑成为一大利好。
具体来看,《新客规》简化、优化了道路客运班线的许可事项,在班次安排、运力调配、行驶路线、站点设置等方面,扩大班车客运经营者的自主权,不仅取消了许可事项中的班车类别(直达/普通),将途经路线由许可事项调整为备案事项(经营者可以备案1条常用路线、1条备用路线),还优化了日发班次要求,将日发班次调整为日发班次下限,即班车客运经营者可在满足最低日发班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增加班次,在自身运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需再办理加班车手续。
同时,《新客规》在车辆数量及要求方面做出进一步优化,即除了800公里以上客运班线外,车辆数量许可为区间范围,班车客运经营者可在车辆数量区间内灵活调配符合车辆类型等级、技术等级要求的车辆,无需将车辆与线路“捆绑”经营。
除此之外,《新客规》新增的“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成为本次修订的一大亮点。事实上,自2016年,《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规范发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以来,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开展了定制客运试点。此次《新客规》充分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做法,在发车时间、旅客乘降地点等方面给予定制客运车辆更大的灵活度,增加对从事定制服务的班车客运经营者和网络平台的义务规定及监管要求,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定制客运发展。
《新客规》还提出,定制客运车辆日发班次由其经营者自定,车辆可以不进站,客运班线的起讫地、中途停靠地可根据乘客需求灵活停靠,由驾驶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实施行李物品安检,由班车客运经营者和网络平台依法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
同时,《新客规》对网络平台相关责任也予以明确,网络平台发现车辆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通报班车客运经营者。对网络平台接入不符合规定的经营者、车辆、驾驶员开展经营,超出班车客运经营者许可范围经营,发布的经营者、车辆、驾驶员信息与实际提供服务不一致等情形的,设置相应罚则。
■激发客运市场活力需加大改革力度
近年来,私家车保有量持续高位增长,网约车等新型运输模式的迅猛崛起,加速了中短途公路客运量的流失。高铁和民航的发展,也让中长途客运市场日渐萎缩。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道路客运行业带来更大的打击,道路客运经营者普遍受挫,效益骤降甚至生存困难。据交通运输部6月例行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全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7.4亿人次,仅恢复至去年同期的50.7%。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新客规》的出台,放宽了行政审批流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客运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不过,从道路客运行业未来的改革趋势来看,《新客规》只是阶段性的指导性文件,对客运行业促进和调节作用相对有限。
“就定制客运来说,此次《新客规》只是在某些方面放开了管制,并没有真正做到按需运输。”全国公共交通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健指出,《新客规》的出台,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其开放的力度只能算得上政策性松绑,并未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够大。
在客运行业专家陈士强看来,定制客运虽然达不到出租车、网约车那种“门到门、点到点”的服务,但在理想状态下,可以作为传统班线客运的有效补充,能够针对旅客需求,及时、灵活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班车客运服务。不过,从《新客规》对定制客运提出的要求来看,必须由取得许可的经营者在既定班线上经营的规定,让定制客运的灵活性大打折扣。
北京祥龙阿尔萨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波一方面肯定了《新客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提出几大疑虑。他认为,虽然此次《新客规》对放宽经营者自主权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但由于其不属于法规类文件,各省市很可能在满足地方城市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再出台经过调整的管理规定。因此,《新客规》是否会给客运市场带来利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省市的细则落地情况。
王波告诉记者:“首先,新客规明确提出禁止挂靠经营,但并没有界定挂靠的界限。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普遍存在挂靠承包的现象,那么,如何去杜绝挂靠经营,应该进行明确。再者是,对于客运班车的线路分类更应贴近行业现状,现在仅仅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而没有考虑到运距的问题。”
此外,王波还指出,在高铁等其他道路运输方式面前,公路运输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很多企业运力削减的特别快。《新客规》的实施,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会自动淘汰退出。
■客运企业应走多元化经营路线
“如果公路客运企业能够寻找到适应市场新形式的发展之路,那么其转型升级后仍能有较好的前景。”陈士强认为,目前,公路客运企业仅靠单兵作战,难以摆脱困境,与其被市场淘汰,不如整合资源,抱团取暖。
对此,王健从政策角度分析道:“一般来讲,行政体制的改革往往会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长此以往,不合理的技术竞争格局也会随之形成。就定制客运而言,如果在前期对定制客运没有进行良好的规范,很可能会对公路客运行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政府层面应该将基本的原则阐述清楚,借鉴国外的案例和经验。比如,包括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已经制定按需运输的法案,把公共交通、道路客运、出租车等服务归到新的类别,并且根据乘客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此外,王健指出,如何大胆地进行颠覆性改革,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成为有关部门和业内亟需思考的问题。“对于道路客运行业来说,需要重新定义行业的参与者。以往,行业参与者就是乘客、运营商、客运站以及行政管理。现在来讲,我们还需要包括信息服务提供商、技术平台服务公司、数据挖掘公司以及资本方参与其中。”他说。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道路客运转型升级上做了尝试。比如,南京的常客公司,将旅游和客运相结合,包括在旅游集散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功课和有益的尝试;一些离厂区较近的客运企业,尝试转型做厂区包车业务;部分传统客运企业,尝试拓展货运业务,未来还可抱团发展以运输、仓储、配送为主的物流体系。”王波表示,相较之下,公路客运最大的优势是更具灵活性,可以触达到高铁和民航所触达不到的地方,因此可以作为后者的有效补充。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与公铁有机衔接,贴合市场需求,其发展前景或许会有所好转。
编辑:孙伟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