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七部委明确动力电池回收铁律:谁生产谁回收
《电动公会》微信公众号 ·   ·  2018-03-07

   

  目前新能源行业方兴未艾,各个环节发展仍不充分,特别是动力电池的回收领域空白不少。在这样的背景下,2月26日,由工信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七部委联合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在工信部官网正式发出。

  《办法》的发布,表明此前依靠补贴和优惠政策的野蛮生长将逐渐退出,新能源车企需要提供从卖车到最终回收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如今,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之而来的就是新能源电池的处理问题。目前市场上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在6年左右,据专业人士分析,预计从今年开始,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的“报废潮”。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预测,结合汽车报废年限、动力电池寿命等因素,2018-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到2025年动力电池年报废量或达35万吨规模。这个数据还未包括我们常见的电动自行车的废旧电芯。

   

  在报废的电池中,仅有约2%实现了回收再利用。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做好回收旧电池的准备,但是电池污染问题依旧很严重。因此在此次《办法》中,强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而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这就意味着,谁生产的动力电池,谁就要负责回收。

  目前国内锂电池回收领域的参与者主要分成三块:一是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主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自有回收体系;第二块是寒锐钴业等锂电材料供应企业;第三块是格林美、赣州豪鹏等专业从事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企业。

  在此之前,废弃资源回收体系不完善,曾是困扰部分企业的问题之一。我国废弃资源回收循环体系尚不完善,导致相当一部分废弃资源无法实现定点收集、专业化回收。

  虽然知道有相当规模的废其资源可利用,但是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渠道,企业只能从自身周边寻找资源,难以实现理论上的点对点集中回收。

   

  不过,在国内像北汽新能源和比亚迪等车企早有准备。北汽新能源拥有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示范线,可实现日均处理100颗以上电芯的工作量。比亚迪新能源委托授权经销商来回收废旧动力电池,运送到比亚迪工厂进行初步检测,将可以再利用的电池继续应用在家庭储能或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而不能再使用的电池拆解回收。

  《办法》发布不久,工信部等七部门又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决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内容包括构建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多样化商业模式、推动先进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等四方面。

  据悉,试点工作实施年限原则上不超过两年。方案规划同时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完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形成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建设若干再生利用示范生产线,建设一批退役动力蓄电池高效回收、高值利用的先进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研发推广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发布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技术标准,研究提出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