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地,巢湖之畔,有一颗中国汽车工业的新星熠熠生辉,它正站上世界舞台,与其他中国车企一起,给“中国制造”代言,为中国汽车正名。4月7日,蔚来汽车迎来第10万辆量产车下线。在下线仪式当天,“中国汽车行业专家走进蔚来”座谈会同期举行,来自国内汽车行业机构、高校和研究院所等领域的业内专家就蔚来汽车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在他们看来,蔚来汽车跨过10万辆大关,不仅在造车新势力群体中意义重大,而且在中国汽车行业里也是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正如蔚来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所言:“或许我们现在累计生产10万辆的规模,与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车企相比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但,种子已经播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世界汽车产业版图上,中国将占据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中国车企也将在全新的国际市场格局中,成为一支极具活力、极有价值的重要力量。
♦迈出最难、最坚实、最关键的一步
6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10万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近年来,由于造车新势力的加入,中国汽车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激情,从产品设计到服务理念,从商业模式到生产制造,巨大的创新空间与可能充分展现,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打开了已有百年历史的汽车行业“新世界”的大门,为中国品牌向上破冰蹚路。
在造车新势力中,为何蔚来汽车能在第一梯队领跑,取得当下的成绩?这当然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与付出,包括产品定位、研发投入、模式创新、服务打造以及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尤其是在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其他中国车企学习与借鉴。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认为,蔚来汽车应当坚持在自身所选择的高端汽车市场与智能电动汽车赛道走下去,且坚定不移。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豪华车占乘用车市场的总体比重约为18%,将来极有可能达到25%,简单换算一下,这是一个规模有望达到500万辆的巨大市场,而蔚来汽车恰恰在这一市场初步站稳了脚跟。另一方面,徐长明指出,除了技术方面的考量以外,消费者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与应用的重要推动力,到2030年,每100个汽车消费者中就会有30多个是“95后”,而这些“永远在线”的新世代将成为智能汽车的重要消费力量。根据徐长明的分析,可以说,蔚来汽车所完成的10万辆下线,充分证明他们选对了赛道,并且作为中国车企的代表,在智能电动豪华汽车领域跑在了最前列,超越了大部分跨国品牌。
“或许成功还言之尚早,但毫无疑问,蔚来汽车迈出了最难,也是最坚实和最关键的一步。”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指出,10万辆成绩的取得,源自蔚来汽车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接下来的重点工作需要围绕品牌打造以及产品+服务的创新展开,明确定位、深入思考、积极应对。
♦平视跨国车企 不惧挑战与压力
李斌在回顾过去的坎坷与艰难时感慨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许,蔚来能取得当下的成绩有一定偶然性,但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蔚来能迈过10万辆的关卡,是时代变革下的必然结果,中国市场、政策环境、互联网企业的崛起,都在背后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这些也将成为中国车企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与跨国车企平视的资本和底气。
在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看来,中国汽车品牌具备两大优势:其一,效率高、决策快;其二,成本控制能力强。如今,又增添了两大新的优势,分别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壮大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董扬并不认为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如国外,他认为,我们拥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基础创新不足只是暂时的,身处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背靠极具竞争力的人力成本与资源,以及友好的创新环境,中国车企必将大有作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中国车企背负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一是消费市场不断发生变化,正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赞峰指出的,中国交通体系与国外不同,今后汽车客户的需求是否会与当下一样,值得思考与研究。二是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李斌承认,在多方施压的大背景下,中国车企“走出去”,将遭遇比过去更艰难、更多的挑战。三是不断涌入的竞争者,苹果造车几成定局,前不久小米官宣将自带1080亿元资金入局造车,科技公司正成为中国车企下一阶段的有力挑战者。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直言,作为全新的“物种”,电动汽车带来的创新极有可能是颠覆性的,苹果汽车有可能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对此我们既要做好准备,也要拥有自信。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指出,中国汽车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有望越来越好,尤其是在汽车这个充分竞争的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大变革时代 中国车企有机会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明确自身优势、审视差距与短板、及时甚至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已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蔚来发展的核心是技术,但关键是人才,我认为,人才是蔚来汽车最核心的竞争力和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强调了坚定人才战略的重要性,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中国车企需要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当前创新跨界人才严重短缺,未来人才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需保持忧患意识,关注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避免过分频繁的流动;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应当加强与行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为行业人才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智能电动)汽车是个新物种,即将面临很多行业竞争。”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开国建议,中国车企应当在构建生态方面开展更多探索。他也提到,建立新生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在市场拓展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认为,由于空间足够大,中国车企还是应当扎根中国市场,在国内这片沃土上诞生新的应用和技术,脚踏实地,合作共赢,不断提升自己的体系能力和品牌认可度。
“我们都身处于大变革时代,但可怕的不是变革,而是还抱持原来的思维逻辑与做法,一如当初苹果颠覆手机行业时一样。”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表示,尽管下一阶段的竞争压力巨大,但中国汽车产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智能汽车时代,中国车企在以用户为中心方面更具优势,要充满信心,不惧挑战。
编辑:李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