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动力电池发展仍需核心材料与技术突破
中国汽车报网 ·  赵玲玲 ·  2021-03-31

  在疫情的冲击与国际大环境变化下,动力电池行业经历了一个喜忧参半、悲喜交加、痛并快乐的过程。不过,在市场的波澜起伏中,电池产业仍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核心材料等关键技术上成果不断。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梅骜指出,电池材料对于电芯性能影响很大,整车企业追求新材料追根究底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车得远、开得安全、开得起、成本便宜和充得快,都跟材料密切相关。首先从续航来说主要是提高能量密度、降低钴的含量。开发高镍三元是有效途径之一。未来红土镍矿的冶炼技术突破后,将是对高镍三元的成本是很好的降本途径,红土镍矿里的钴也可以应用进去。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瑀表示,孚能从终端市场分析,什么样的电池满足终端市场需求,什么样的车辆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孚能就把它设定为目标,并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前孚能科技量产的软包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85Wh/kg,能量密度较目前主流电池有独特优势。同时由于软包电池形状灵活,非常适合低底盘、高倍率充电、低温性能等电动汽车特有应用需求。

  以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来持续创新、不断满足新的需求、不断发现新的需求,是许多动力电池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从最开始的锂电池中日韩三家,日方占主导,发展到中国为锂电行业的主导地位,是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以铝塑膜封装材料为例,使目前我国仍尚未完全国产化的材料,中国的锂电梦想要照进现实,还有一层“膜”的距离。明冠新材董事长兼总经理闫洪嘉表示,明冠铝塑膜从太阳能背板延伸而来,太阳能背板有一款铝基背板,其结构跟铝塑膜结构相似,公司在背板领域10多年的干法复合、热法制膜的技术沉淀,为铝塑膜干热复合技术思路的提出和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数据和技术积累。截至目前,明冠新材的动力、储能铝塑膜(CAP153),除PA/PP材料外,其他材料均为国产或自我开发产品,PP及PA也已处于自研及国产化测试阶段,预计1~2年内全部材料将实现本土化。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覃九三表示,液态电解液能够解决顾客的需求、满足高品质的要求,但成本竞争也很激烈,涉及到近百种化学材料。因此保证供应链的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不仅要看价格,也要看供应链垂直整合的能力、合规性,重视技术的安全与生产的安全等。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指出,从市场的应用场景发展来看,不管是储能领域还是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其原材料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此前,业内花大力气做做高镍无钴化,多半都是对钴价上涨情绪性的反映,高镍无钴化到目前为止仍缺乏基础,缺乏验证数据,并非是真正的无钴化。而对于近期的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风波,刘金成表示,海外公司受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就是其供应链管理水平较高,一般以签长单为主,谈的都是3-5年的价格。目前公司已研发出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循环寿命大于1800次的软包电池产品,同时系统层面已经做到模组寿命比电芯寿命长50%以上。2020年公司软包电池交付在3GWh左右,今年将实现10GWh软包产能满产满销。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