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中国国际换电模式产业大会在上海开幕,会议聚焦“新模式、新机遇、新发展”主题,覆盖整车、技术、装备、标准、模式等领域,汇集800+换电产业链企业,1500+企业领头人汇聚一堂。本次论坛由联联充电、中国充电桩网、充换电百人会共同主办,推动企业交流发展。
作为换电行业最高规格会议,上海交通委、联联充电、中国充电桩网、清华大学、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中电联、融和电科、北汽福田、上海玖行能源、上汽依维柯红岩、徐工汽车、宁德时代、汉马科技、吉利科技、哈啰出行(小哈换电)、猛犸电动、等换电产业链40余位领域专家与行业大咖出席发表主题演讲。
在媒体专访环节,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接受了《中国汽车报》的独家专访。他认为,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加,随着使用电动车的频率增加,换电模式会逐渐发展,但要经历一个过程。
“换电模式实际不是一种新的模式,在电动车发展初期就有人搞过,美国在最早的90年代的中期就有了这个方案,在2010年左右,以色列一个公司也尝试做过,最后没搞成。”在陈全世看来,换电牵扯的面太大,牵涉到车,牵涉到电池,牵涉到公共设施管理,牵涉到运营模式,在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期确实是不太合适。
换电模式适合一些差异化的使用场景。比如出租车在北京是24小时运转的,它没有停下来的时间停下来去充电,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所以需要换电模式。
不过,换电的经济账还没算好,北京的电动出租车,充电一公里的电费0.15元,换电一公里的成本是0.35元,没有竞争优势。另外就是建换电站的成本,地皮租金高、建设成本高、工人工资高。
此外,电池也是一个重资产,100辆车至少要配置128块电池,这些电池也需要保养维护。
谈及蔚来的换点模式,陈全世认为,蔚来的经验对别的企业并不一定有价值,尤其是对一些中低端品牌,可能根本不需要换电,充一次电可以跑四五百公里,还需要换电吗?对于蔚来则不一样,蔚来辉考虑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客户的使用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