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Uber 、特斯拉等国际科技公司纷纷高调进行自动驾驶L3级别以上道路测试却因频发事故而狠狠被打脸之时,来自中国的一家创新型企业则低调而务实地选择从L0~L1级别的量产做起。
日前,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睿驰”)正式发布其最新一代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量产产品,多款采用该系列产品的乘用车也正式投入量产。该系列ADAS产品集成了恩智浦视觉处理器S32V,首批投产车型为一汽奔腾SENIA R9,预计在未来2-3年内该产品搭载车型量产的数量将突破100万。同时,东软睿驰NeuSAR产品也正式发布,它是一款跨平台、通用性强、硬件适配率高,并支持应用级开发的整车操作系统软件平台。
据介绍,东软睿驰本次发布的ADAS量产产品属于L0~L1级别的自动驾驶产品,支持报警类和控制类功能,包含M.BOX与X.CUBE两个系列,其图像处理引擎芯片采用恩智浦公司的产品S32V,是基于恩智浦该芯片方案的全球首款量产版ADAS产品。该产品具有高集成度、高灵活性和可扩展的特点,并满足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与相关法规要求。同时,该产品也正在扩展L2级别功能。
为何选择从L0和L1做起?为何选择从前装市场入手?是否可以直接从L3、L4起步?《中国汽车报》记者与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博士以及东软睿驰智能驾驶业务线总监刘威博士进行了一番深入交谈。
曹斌(左) 刘威(右)
◆L0~L1存巨大市场空间
在东软睿驰看来,从L0至L1级别的自动驾驶量产产品做起,是一条基于可量产的芯片和传感器的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路线,从L0到L1这一区间,目前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该区间的技术若得到广泛采用,将会最高效率地降低人身伤亡等交通事故,而这与未来的L3、L4也并无冲突之处。
东软睿驰选择这样的路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的市场调研。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未来一直到2025年,L0到L2级别自动驾驶将会成为市场主流,这在东软睿驰看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一直在积极投入、研发产品,而对L3级别以上的技术趋势同时跟进,比如对高精度地图、V2X技术的需求和准备。“但是跟互联网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东软睿驰所有的投入都是跟主机厂在一起合作,而不是自己单独在做研发,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落地,为了给终端用户提供安全出行的保障,以此为目标来进行量产产品的研发。”刘威说道。
“从现在业界公认的技术路线来看有两条。一条是传统主机厂走的的路线,从L0开始往上做,这是一个可靠的、高性价比的路线,所使用的传感器的成本可控,最终也以量产的形式到达终端用户。另外一条是互联网公司、出行服务的公司选择的直接切入L3或L4的路线,这条路线可以不计代价地使用更高成本的传感器、更高级别的硬件计算能力的芯片来搭载整个系统。”曹斌认为,很显然这两条路线没有对错,因为它们的出发点、服务对象和最终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当前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整体状况。“对东软睿驰来说,实际上我们是两条路线都在走,当然更偏重于量产路线。”
◆前装市场代表了高质量
据了解,东软睿驰的控股公司东软集团在2004年便开始进入ADAS领域,是国内最早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之一。早在2007年,东软就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委员会(ISO/TC204)成员,是ADAS领域、AD(自动驾驶)领域的中国代表、也是国内ITS标委会的副主任委员。2015年,东软集团控股的面向智能化、互联网化、新能源化等领域的创新型公司东软睿驰成立,后者在ADAS、AD领域依托集团多年的积累与技术沉淀,明确了基于可量产芯片与传感器逐步释放自动驾驶产品的技术路线,此前已量产多款主打ADAS警告功能的乘用车、商用车产品,预计2020年还将量产L2级以上的产品。
“为什么大家比较看中前装,因为前装其实代表了高质量,门槛很高。”曹斌表示,“主机厂对供应商整个产品的研发体系、生产体系、交付体系、售后服务体系,都有严格的测评打分,只有通过了才能进入到主机厂的供应商体系里面来。”反观后装市场, 产品良莠不齐,但又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原因在于没有严格的第三方来做公平公正的测试。“所以这样的话,在中国的市场上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谁卖的最便宜,可能谁的出货量就最大,但实际上带给终端用户的体验并不好。”曹斌说。
◆立足本土化参与竞争
在ADAS前装市场,以德国博世为代表的国际零部件巨头是不能忽视的存在。如何与博世等国际巨头展开竞争,是中国零部件企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像博世这样全球比较有影响力的汽车电子设备供应商,他们在自动驾驶这个领域投入巨大,而且研发的时间也比较早,不过这样的跨国供应商是全球研发,很多时候研发是在海外的本部,而量产在中国本地,因此两者之间往往还存在一个沟通交互的环节,他们最终是否能为中国的本土客户做一些定制化的修改,这种定制化又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有待观察。” 在刘威看来,中国企业的一个优势在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应该基于本国人的驾驶习惯等特性去做一些差异化的东西,来更好地满足中国驾驶员的驾驶需求。
“作为本土供应商,东软睿驰根据自己十几年的研发经验,从一开始就侧重从差异化的角度去研发适应中国工况以及中国价值行为习惯的产品。”刘威举例道,“首先,产品本身的内涵就是有差异化的,我们提供的功能,很多是其他厂商两个、三个产品组合才能完成的。其次,我们会根据中国的路况以及中国人的驾驶习惯来标定我们整套的产品的配置参数。”
编辑:蒙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