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变,中国车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仍任重道远。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定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懈推进和落实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战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
与汽车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是,多年来我国汽车出口总量始终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水平,尚不足全国汽车总销量的二十分之一,如何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成为了不少中国车企的“心病”。
“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人才是核心关键。车企已经走上了通往国际化的道路,没有国际化人才,很难走好走顺。”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需要在规划“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时,重点关注从战略的角度来谋划新时期和新时代下国际化人才的成长,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做强做优。
► 国际化人才发展存4大短板
前不久,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汽车人才研究会)发布的《新时代下中国汽车人才国际化发展研究》显示,世界100强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占比平均为64.2%,相应的,其海外员工占比也达到了56.9%;但中国100强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占比仅为19.7%,海外员工占比更是低至7.6%。
“我们发现,世界100强企业的海外员工占比与海外营收、海外资产占比的数值差较小,三者几乎‘同频共振’。”汽车人才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刘义指出,中国100强企业与世界100强企业在跨国指数上差距较大,尤其是海外员工的数量明显偏低。
显然,国际化人才水平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车企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义指出,当前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人才队伍方面存在四大短板:
首先,人才数量偏少,占整体人才的比例较低,无法满足车企国际化的要求;
其次,在人才结构方面,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体系需继续深度融合、发力;
第三,人才质量不足,掌握技术、熟练应用外语、熟悉国际惯例的国际运营人才比较缺乏;
第四则是人才开发程度偏低,国际化人才开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标国际企业差距大,整合全球资源能力需提升。
正如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所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们需要突破和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掌握发展主动权,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
对于大部分中国车企来说,如何让更多优秀国家的人才“进来”,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 人才回流成大势所趋
其实,“引进来”并非中国车企推动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新话题。一直以来,国外优秀的设计、研发以及销售人才都是自主品牌企业招募的重点对象。
但一方面,由于中国车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跨国车企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外愿意前往自主品牌车企任职的优秀行业人才数量较少,而且往往代价不菲;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特征,国外汽车人才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一些自主品牌车企即便花费重金聘请到了国际著名的产品设计师,其产品却仍然难以博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一大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既熟悉国内市场和文化、又深谙国际企业发展思路和理念的海外华人和留学生,就成为了中国车企充实国际化人才队伍的不二选择。
近日,科锐国际发布《2019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汽车行业》显示,在自主品牌加速“走出去”的背景下,汽车行业国际人才需求增加,薪酬涨幅呈现上升趋势且局域达高位,薪酬涨幅高达30%-100%,在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发达地区的研发、设计、运营等国际化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谁也没有想到,年初暴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竟然也成为了海外优秀人才归国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据脉脉统计,2019年11月~2020年4月,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海外人才新增注册脉脉的人数持续走高,半年增长率达到了213%,今年1月至4月的同比增长率为72%,而在海外疫情刚暴发的3月,环比增长以51%的成绩创下了新高。
“目前遍布全球的海外华人达600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群体近400万,这是中国在海外的庞大‘人才库’。”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表示,后疫情时期将出现海外人才回流的高峰,我们应当把握全球人才流动的新契机,促进海外人才回流。
► 新时代下要担新使命
刘义介绍,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需经历四个阶段:1.0阶段以出口贸易为主,2.0阶段需要构建国际化营销和服务体系,3.0阶段需要真正实施国际化运营,最终实现4.0阶段的全球一体化运营。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国车企处于2.0阶段,有少数企业进入了3.0的最初级阶段。“十四五”时期,中国车企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回流”的海外汽车人才应当做好迎接新挑战、承担新使命的准备。
首先,留学生也好,海外华人也罢,在进入国内车企工作前都应摆正自身位置,因为当下国内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业内著名设计师、合众新能源设计副总裁常冰就曾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近年来在汽车设计师领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过去非常“吃香”的汽车设计专业海外留学生在学成归国后,其待遇还不一定比得上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汽车设计专业学生。
其次,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关键。发展越成熟的汽车企业,越需要更加优秀和高端的国际人才,汽车海外人才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的新需求,也才能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现才华。
第三,做好走出去的准备。相较过去,汽车海外人才已经基本完成了将国外先进技术带回来的使命,如今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国车企“走出去”,成为连接中国车企与海外市场的“桥梁”。如何让中国汽车产品成功跨过国外成熟市场高标准和严要求的“门槛”,如何让国外消费者爱上“中国制造”,如何让中国文化在国际汽车舞台上发光发亮,这些都是摆在“回流”的海外汽车人才面前的重要议题。
对于汽车企业,刘义的建议是,国际化战略要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池,人才管理机制也需要不断创新,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此外,车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训战结合,构建有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要构建基于角色认知的胜任力模型,开展实战培训。
“中国的国际化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国际化问题上,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迈过这道坎,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付于武表示:“为了使中国汽车更好地融入全球化,不管是日本、美国,还是欧洲的汽车海外人才,都可以贡献聪明才智,祖国需要你们。”
编辑:薛亚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