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业内办了一场研讨会,部分企业代表交流了一番如何看待“十四五”的问题,“不确定性”成了中心词语。例如,有人说:“‘十四五’期间,宏观环境的主基调是变化、不确定、复杂和模糊”;有人说:“国内遭遇贸易战、全球政经环境以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有的说:“第一个不确定性是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二个是消费的不确定性,第三个不确定性来自海外”。不过笔者认为,“不确定性”是个伪命题,因为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挑战很大,机遇也很大,车企应该彻底丢掉幻想,埋头苦干,积极应变,图存发展。
先说说“十四五”期间的国际环境。不择手段地遏制中国发展,把中国经济按压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是目前美国的一大国策。美国已经把自己的目的向全世界说得明明白白,这是确定无疑的。难道美国联合英、澳、日、印等国家抵制华为的霸凌行径,那些持不确定论者认为这是虚幻的?难道那只是特朗普政府一时的意气用事?可以肯定地说,在“十四五”期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将是一种常态,不要指望特朗普下台了就会有明显的改观。把事情想得严重一点总比想得乐观一点好,免得以后越来越被动。什么时候中国的领先发展势头已经无法阻拦,西方人不仅徒唤奈何,而且反过来对中国依赖性大增,美国遏制中国的劲头或许才会变小一些。
当然,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何时才能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确实是个不确定性很大的事情。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重视,未来应对疫情的方法将越来越有效,经济活动受到的干扰将越来越小。
特朗普政府挑起了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一年多来,“中美脱钩论”声音很大。前不久,中央提出了强化“内循环”的概念。中国汽车制造业和汽车市场早已高度国际化,国内竞争就是国际竞争,这一点在“十四五”期间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中国品牌车企拓展市场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国内市场上。如果在国内市场上混不出个样子,想必在国际市场上也好不到哪儿去,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相对不确定的是汽车产业链的安全问题,这需要国家和各家车企及早查清状况、谋篇布局。仅举一例,一旦美国禁止对华出口变速器芯片和关键零部件,国内那么多家双离合变速器制造企业该当如何?目前,我国在汽车芯片方面严重依赖进口。在这方面,中国汽车行业应该学学华为,独自攻关也好,合纵连横也罢,应该有个“备胎计划”。为攻克能够制造线宽7纳米以下高端芯片的光刻机技术,最近华为开始实施“南泥湾计划”。要是早知道特朗普政府会“下死手”,估计华为早就把光刻机包含在“备胎计划”当中了。以此为鉴,未雨绸缪、及早行动、不能再临渴掘井,应是中国汽车产业急需做的事。在笔者看来,这事具有确定性。
再说说汽车产业本身。当前汽车产业正处在百年巨变的窗口期,这个趋势也是确定无疑的。在“十四五”时期,走新技术路线、安全性大增、蓄电量更大、体积更小的动力电池很可能会出现,动力电池产业格局被颠覆的可能性很大。众所周知,续驶里程不够长、安全性还不够好,是纯电动车市场接受度低的两大原因。与此同时,由于氢能转换为基础能源的步伐大大加快,氢气加注设施大量增加,氢气价格大幅下降,氢燃料电堆的耐用度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速度将会大大加快。此外,由于不改变使用习惯,车辆售价价差越来越小,节油效果明显,混合动力车将在不限牌的城乡越来越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5G被列为新基建份量最重内容的背景下,自动驾驶汽车有望率先在中国推广应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势必成为中国智能汽车的主导技术路线。这些都是确切无疑的发展趋势,并无犹疑之处。接下来,就看哪一家车企拥有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多,哪一家的创新能力最强。
最后,再看看市场。无论是从主力消费群体的人数来看,还是从GDP的增速趋势来看,汽车行业已不可能再现七八年前持续井喷的情形。同时,乘用车消费升级的速度仍维持在高位,估计还将持续下去。高颜值、高性能、高品质、高可靠性等“四高”消费特征已彰显无疑,品牌淘汰赛越来越激烈。这三个大趋势也是确定无疑的。
当前的中国、“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与改革开放后的过去8个五年计划时期截然不同,国际环境和行业环境也迥然不同。持不确定性观点的人,或许是因为依然留恋车市井喷的10年并渴望回到那个火红时代;或许是想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技术路线上下注押宝但举棋不定,全面出击又力不从心。如果一直蹉跎下去,短板没补上,战备粮又没有,不确定性不大才怪。
编辑:蔺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