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向法院申请司法重整、铁牛集团计划对“停摆”的众泰汽车重组、一汽夏利资产重组方案获批、全员待岗的拜腾被传正在推进重组……今年以来,处于下行压力中的汽车圈,重组事件不断涌现。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强调的那样,汽车行业需要加快重组步伐,把握住重组的重大机遇,淘汰落后产能。但是,重组这堂课于企业而言却是个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当前,大多车企已经没有产能扩张需求,行业整体面临淘汰落后产能的重任。那么,怎样重组,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进行重组才是关键。
■重组提速势在必行
7月8日,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夏利”)发布公告称,天津国资委已经原则上同意其股份整体性调整及重组的总体方案。按照此前一汽夏利披露的重组方案,一汽股份拟将其持有的一汽夏利6.97亿股股份(占一汽夏利本次交易前总股本的43.73%)全部无偿划转给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物股份”)。一汽夏利拟募集不超16亿元配套资金。交易完成后,铁物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拟认购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4亿元。重组后,一汽夏利将其拥有的鑫安保险17.5%股权及留抵进项税外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转入夏利运营。随后,一汽夏利拟向一汽股份出售夏利运营100%股权及鑫安保险17.5%股权,一汽股份指定一汽资产为承接方。同时,一汽夏利还拟向中国铁物、铁物股份、芜湖长茂、结构调整基金、工银投资、农银投资、润农瑞行、伊敦基金发行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中铁物晟科技100%股权及铁物股份持有的天津公司100%股权、物总贸易100%股权。继一汽对夏利推进“天一重组”后,这是一汽夏利第二次大规模重组。
同样在7月上旬,力帆股份也发布公告称,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包括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在内的10家全资子公司,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司法重整,如法院正式受理对公司的重整申请,公司将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的风险并被实施破产清算,公司股票也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卖掉了一个生产资质的力帆在汽车行业渐行渐远,而其汽车业务有多大重组价值还未可知。
陷入困境的众泰汽车,在经历了欠薪、停产等风波后,最近其母公司铁牛集团在遭遇员工欠款“烂账”之后,也被传出将对众泰汽车实施重组。已经进入全员待岗的拜腾汽车也被爆出推进企业重组。
尽管中国车市在近两个月出现销量反弹,但依然无法阻挡边缘企业的停产危机。于是,对它们进行重组也势在必行。“经过这一轮重组,优质龙头企业会逐渐增强品牌效应,聚集更多资源,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从全国来看,位居汽车销量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虽然下降,但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即市场集中度在增加。”安庆衡判断,经过这一轮重组之后,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不再敢轻易涉足汽车行业,特别是整车制造业;处于市场边缘的企业将更加艰难,比如华泰、北汽银翔等。反映在市场上,老百姓会选择更值得信赖的汽车品牌,汽车理性消费会上一个台阶。经历此轮重组,也提醒地方政府、投资机构、行业媒体等要更理性地看待汽车产业投资收益与风险。
■重组不能停留在产能层面
4月27日,吉利控股集团与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沙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托管长丰猎豹长沙工厂,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生产和销售。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签约现场表示:“将积极帮助长丰猎豹这一湖南本土汽车品牌早日摆脱困境、实现新的发展;同时在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托管之后,吉利将拥有长丰猎豹的35万辆产能,并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借以发展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吉利对长丰猎豹长沙工厂的托管可以看作是车企重组对产能利用的典型代表,也是过去很多年我国汽车企业间重组的重点。托管之后,吉利解决了新能源汽车产能不足的问题,长丰猎豹的闲置产能也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双赢背后,也让企业重组向着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随着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的不断降低,尤其是市场下行时期,汽车产业的闲置产能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艰巨。有效利用闲置产能是此前一段时间我国大多车企重组的重点。不过,这些把重组重点放在产能利用上的案例大多没有焕发出新的生机。如长安对哈飞、昌河的重组,一汽当年对夏利推进的“天一重组”。如果说十年前,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上升期,通过重组扩大企业产能,是企业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今天,在汽车市场进入下行通道后,把重组的重点放在产能上显然已经失去了价值,毕竟如吉利般需要继续扩大产能的车企并不多。
“据我观察,近20年来,国际上大多车企间的兼并重组重点都不是产能,而是整合资源和优势互补,完善产品、品牌和市场布局,分担研发费用、降低成本,提升市场份额,为了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进行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松泉表示,无论是当年福特购买沃尔沃,还是大众收购保时捷,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合并,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的合并,甚至雷诺和日产的重组,产能都不是重点,而在弥补企业全球范围内布局和竞争力的不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的大多数经营不佳的车企资产状况不佳,还背负落后产能的包袱,对它们进行重组,存在很大弊端。市场已经进入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阶段,重组后背上包袱得不偿失。”安庆衡强调,当前的重组必须要考虑重组之后的总体竞争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文化融合能力、产能扩展的资金保障能力等。
■力图优势资源再利用
“重组在汽车行业百年发展史上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今天仍活跃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大型车企集团大多都经历过各种重组,它们也大多是通过兼并重组壮大、存活下来的。我们今天推进国内的车企重组关键是看重组的目的。”吴松泉强调,“整合重组势在必行,也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但当前重组后企业能得到什么更关键,也是必须理清的问题。”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认为,我国汽车行业存在企业众多、产能过剩的问题,重组是推进行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有段,但不能为了重组而重组。重组的关键是对优势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只为了扩大产能的重组,目前看并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营压力和风险。这方面,车企或许可以从庞大重组后在2019年实现盈利中得到借鉴。重组后,庞大完成“瘦身”,通过对优质资源的重组在经销商生存压力的2019年实现起死回生。目前看,庞大的重组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怎样甩掉包括落后产能在内的沉重包袱,对优势资源重组再利用,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着车企重组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全员待岗阶段的拜腾被传正推进重组,而有意的接盘手并不少,包括一汽、宝能、吉利等在内的6家企业都被传有意参与拜腾的重组。虽然这些消息目前都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拜腾的重组颇具可行性,其关键就在于拜腾在产品设计和车机交互领域展现出来的竞争力。公开信息显示,拜腾已拥有可查的知识产权记录为98项,其首款产品也具备了量产上市的水平,且已经接到5万辆的订单。拜腾的全员待岗根本原因就是资金链的断裂。假使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拜腾距离量产上市并不遥远。对这样的一家企业进行重组,发挥其在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具有很大价值。另一方面,力帆、众泰等的重组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些缺乏产品、研发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想推进重组、找到接盘者,存在很大难度。
安庆衡表示,车企在重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共同目标和收益分配的问题,不应片面追求扩张规模。而在重组完成后,车企需重点解决市场拓展、产品攻关和文化融合问题。“形成一个有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是重中之重,文化融合不可轻视。”安庆衡说。吴松泉也认为:“重组一定要找到重组企业的价值,明确重组的目的,而目前中国车企大多不存在产能扩张需求或更愿意通过新建工厂增加产能,而是如何通过收购重组加强研发、产品、人才、配套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对于具有强大竞争力和产能不足的车企,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收购的方式增加产能也有其必要性。”吴松泉表示。
编辑:黄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