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独家专访|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伯恩哈德·马特斯:以开放态度探索汽车业脱碳方案
中国汽车报网 ·  王璞 万莹 ·  2019-04-30

  在全球汽车产业创新与颠覆性变革日益提速的时代,已走过百年的汽车工业,在这场创变中诠释着不断变化的新角色、履行着被时代重新定义的新使命。

  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没有谁能置身事外。作为全球汽车工业举足轻重的主角之一,德国汽车工业的一举一动,直接牵动全球汽车工业的中枢神经。而连续10年蝉联全球新车产销量第一的中国,与德国在汽车产业层面日渐深入的频频合作,也成为一股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先锋力量。在这其中,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领域的探索和尝试无疑成为焦点。

  面对未来,德国汽车工业如何寻找到更有效的汽车业脱碳方案;如何更稳妥地推进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何把握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的走向;如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后起之秀”展开更多合作与互动?日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伯恩哈德·马特斯在上海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伯恩哈德·马特斯

  ►多措并举的脱碳计划更可行

  于全球汽车业而言,减排的任务日益严峻,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增加。探寻更有效、更可行的脱碳方案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参与者的共同课题。

  “从长远看,以开放的态度,采取多种技术路线并举的脱碳方案,是汽车业逐步实现减排目标更可行、更有效的做法。”首次接受中国媒体专访的马特斯说,“事实上,这样的选择已经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620多名成员中基本达成共识。汽车的二氧化碳减排,电气化的普及是必然趋势。无论是48V、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多种电气化技术的应用将对未来10年内降低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实质性作用。”

  为了达成脱碳计划的目标,当下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之风越刮越猛。电动化转型已经成为诸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的集体行为。如今,包括大众、戴姆勒、宝马在内的德系车企将各自的纯电动车型选择在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落地投产。2019年底,奔驰首款纯电动车型EQC将在中国实现投产并上市;2020年,宝马纯电动车型ix3也将在中国投产,并出口至全球市场。今年年初,大众也宣布将此前的电动化战略提速,未来10年向全球市场推出的电动车型数量增至70款。针对中国市场,未来两年大众将推出30款新能源汽车,其中一半会在华实现国产。

  在采访中,马特斯表示,在实现脱碳计划的过程中,除了推进纯电动技术的应用之外,传统内燃机的减排不能忽视。“事实上,传统内燃机仍然有很大的减排潜力和空间,必须重视对传统内燃机的技术优化。”马特斯说,“包括传统内燃机与电气化相结合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在汽车业实现脱碳计划的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此外,马特斯还强调,不仅要兼顾短期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还要看到二、三十年后的未来,因此氢燃料电池技术也是一大发展方向。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基本立场是对所有替代燃料方案持开放态度,为未来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在去年开始正式实施“双积分”政策,对乘用车企业通过实行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的方式,促进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为满足“双积分”政策的要求,在华德系车企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布局。对此,马特斯表示,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决定了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必须要严格遵守政策的要求。“在企业层面,中德合资车企的双方合作伙伴会共同携手满足包括‘双积分’在内的政策要求,通过降低传统燃油车油耗及排放升级、推进电动化战略等措施实现减排。”马特斯说。

  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前景

  当下,全球车市一筹莫展,为未来平添了更多的不确定。作为10年蝉联全球新车产销量第一的中国市场,去年也遭遇了近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今年一季度的产销数据也不是很乐观。对此,马特斯表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汽车市场需求量一直保持增长,中国市场当之无愧成为全球车市的增长引擎。中国不仅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车市,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市场整体规模到达一定水平,总需求出现一定程度放缓是正常的。马特斯认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仍然十分强劲,不会过多受到全球市场低迷的影响,经历波动后,中国市场复苏的活力犹在。

  马特斯还提到,当前全球车市之所以出现波动,此起彼伏的国际贸易冲突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全球车市才能稳步复苏。他告诉记者,德国汽车业对竞争持开放态度,对自由贸易持开放态度。“自由、开放的市场是全球跨国企业共同的家园,也是他们开发新技术、造福消费者的动力来源。”他说。在采访中,当谈及中国政府正在以实际行动扩大对外开放的话题时,马特斯表示非常赞同中国政府的做法。

  “中国市场之所以能保持增长,是因为它是一个持续开放的市场,企业愿意在这里积极投资。”马特斯说。他告诉记者,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与很多德国企业有过交流,他们都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毋庸置疑,德国车企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中国市场与合作伙伴建立了成功的合资企业,并且为整个供应链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德国企业没有理由不在这里继续深化投资。

  此外,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汽车智能网联的发展上也分外有活力,在大数据处理和算法上拥有不少优势。去年中德政府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方面就签署了不少合作协议,马特斯说,他相信德国汽车厂商会和中国合作伙伴一起,用双方的专业知识来共同开拓中国市场。

  中德汽车产业 将在新一轮开放中再获益

  “目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旗下有620多个成员,作为聚集了国际汽车制造业巨头以及汽车制造全产业链供应商的汽车行业组织,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与中国汽车企业展开合资合作的德国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对双方合作推进的效率以及取得的成果均表示满意。”马特斯说。

  事实上,中德两国多年来在汽车产业展开的深度合作,得到了来自两国政府层面的鼎力支持。去年7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参与组织了中德两国政府磋商及会晤,会晤期间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了中德自动驾驶汽车展示活动,双方就自动驾驶汽车签署了合作协议。“种种迹象都在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中德双方在汽车产业中的合作达成了越来越多的共识。”马特斯说。

  40多年前,德国汽车企业率先与中国汽车企业展开合资合作,拉开了两国汽车产业合作的大幕,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汽车企业收获了深耕中国市场的硕果,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也凭借合资合作迅速成长壮大,逐渐成为在全球汽车产业活跃度越来越高的新生力量。

  40年后,中国正在积极投身新一轮改革开放,去年汽车产业再次成为新一轮开放中的“冲锋者”。中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分阶段正式放开的政策出台后,德国车企宝马集团与中方合作伙伴华晨汽车集团股比调整方案的出炉,也成为中德汽车企业在践行中国汽车产业新一轮开放的首次合作和尝试。谈到中国汽车产业分阶段放开外资股比的政策时,马特斯表示,在更加开放的格局下,中德双方车企的合作将越来越紧密。“我们看到,在中国启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后,更多的德国车企开始与中方合作伙伴进行包括股比调整在内的合作探讨,同时以吉利、长城为代表的中国民营车企也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跃跃欲试,参与到全球化合作中来。这对中德两国政府以及两国汽车产业、汽车企业而言都是好事。”他说。

  作为企业与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5年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决定成立中国办公室。对此马特斯评价道,5年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办公室的设立对两国汽车产业的合作和联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办公室与中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的良好沟通,为中德汽车的合作搭建了共赢的桥梁。无论是对中国市场还是欧洲市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办公室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说。

  法兰克福车展 首设“中国日”有啥看点

  在全球五大国际车展中,法兰克福车展素有“汽车奥运会”之称,也一直被视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那么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又将有哪些亮点呢?作为法兰克福车展的主办方,在专访中,马特斯透露即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幕的2019法兰克福车展,将首次设立“中国日”专场。

  “对未来中国市场潜力的挖掘、与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合作,德国及欧洲企业都有着相当高的热情和需求,这也是今年在法兰克福车展期间专设‘中国日’的目的和初衷,希望能通过中国专场活动,为两国汽车企业的合作营造更佳的环境。”马特斯说,“此外,在今年的法兰克福车展期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将举办专题研讨会,围绕未来移动出行和移动服务转型和实践展开讨论。”

  在采访的最后,马特斯还透露,未来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将与《中国汽车报》建立更深层联系并展开合作。“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报》之间的合作充满期待,我们希望借助《中国汽车报》的行业权威媒体平台,向中国传递和分享更多德国汽车产业的最新政策及市场动向。”马特斯说。

  编辑:万莹 摄影:李佩达 宋润舟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