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打破传统小卡印象 锋锐小卡上市首日订单过万辆
中国汽车报网 ·  姚会法 ·  2021-04-13

  主打大承载细分市场,打破传统小卡刻板印象。4月12日,吉利商用车集团在总部杭州发布了锋锐小卡系列产品。这款全新产品是吉利商用车并购唐骏后推出的首款产品,定位3.5吨级大承载细分市场。吉利锋锐小卡上市当天,现场订单成交量已过万辆。

  ♦全新一代 打造短途货运主力

  “近来国家严查大吨小标,严控超载现象,原本载重1.5吨-2吨的小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载货需求,传统商用车升级换代已迫在眉睫。因此,3.5吨锋锐小卡顺势走上了城乡配送市场的舞台,将成为短途货运的主力。”吉利商用车集团副总裁王彦彬在发布会现场表示,该款车历时三年研发,是在吉利乘用车基础上开发的全新一代产品,完全不同于唐骏原有产品,不仅是吉利商用车导入唐骏的首款新车,也是唐骏品牌焕新的起点。

  基于乘用车研发经验,锋锐小卡以高品质、高颜值、大承载和大货箱为产品特点,打破了传统小卡的刻板印象。并且在国家“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锋锐小卡推出了纯电版和符合国六B排放标准的燃油版。

  据悉,纯电版锋锐小卡拥有NEDC工况下310km的宽裕续航,续航里程远高于同级别车型。同时,纯电版还配备基于车速的能量回收系统,支持滑行回收、制动回收两种模式,自由切换,节能更智能。

  在价格方面,3.5吨纯电版锋锐小卡,补贴后的市场零售价为11.88万元~13.18万元;3.5吨燃油版锋锐小卡,市场零售价为4.66万元~5.28万元,两个版本均能享受丰厚的订车优惠及金融政策。

  ♦“高·高·大·大” 全面满足用户需求

  作为一款刚刚上市的新车型,锋锐小卡甫一亮相便引起了人们的争相抢购,现场订单成交量已突破万辆。锋锐小卡的魅力何在?

  “首先,是高品质。打破刻板印象,为舒适加分。”在王彦彬看来,锋锐小卡采用“8+9”双膜片真空助力制动,通过了四个维度的一百多项安全测试,在50km/h满载情况下,锋锐小卡可以做到14米刹停,比同级别小卡制动距离缩短20%,确保整车安全。为了让小卡更智能,锋锐小卡配有轿车化座椅、全触摸屏多媒体系统、倒车可视雷达、高性能空调、多功能方向盘等设备,提高乘坐舒适度的同时,让驾乘更具乐趣和便捷。为了提高用户的驾乘体验,锋锐小卡精益求精,于细微处见品质。踏板做了精细化标定:离合踏板不高不低,制动踏板轨迹重新标定,使空行程减少,大幅度提升了脚感。转向系统标配EPS带主动回正,通过对各个车速段的回正补偿电流进行精细化的标定,兼顾空载、满载工况,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操纵感。轿车式挂档杆手球,亚克力和镀铬工艺,造型美观、握感舒适。整车共几十处迎水和滴水区域均采用IP67等级防水插件,远超同级别小卡,更具性价比和可靠性。

  “第二个是高颜值,行走的风景线,为体面加分。”王彦彬介绍,锋锐小卡采用欧洲领先的几何式前脸造型理念,沿袭了吉利家族化设计,颜值实力派,赚钱更体面;标配的日间行车灯、透镜式前大灯,搭配独特的长前悬,都经过针对性的设计,不光好看,而且实用,让用户行车更加安全。

  “再者是大,大货箱,一次全都装下,为高效加分。”王彦彬告诉大家,锋锐小卡拥有行业同级别最大货箱,大到钢板建材,小到包裹物品,大单小单一车装下。不仅装得下,而且装得快。不管送生鲜还是送鲜花,都讲究争分夺秒,没有时间在货仓里玩俄罗斯方块,货仓够大,才能任性,才能随便放,锋锐小卡拥有43种不同的款型,产品组合丰富,货箱长度从2.5米~3.7米,覆盖了90%的城乡货运使用场景,可供用户灵活挑选。

  “最后是大承载,扛起生活重担,为可靠加分。”王彦彬表示,生活是一场负重前行,优越的承载力才能担起一个家庭的生计。而锋锐小卡比同级别小卡高出30%的承载能力,大前桥、大轮胎、大尺寸制动器比同级别车型都大一号,510mpa高强钢材质的车架局部加强,让运输行驶更安全稳定,适应更多颠簸路况;比同级别小卡高出30%的管柱电机输出扭矩,在复杂交通状况下也不乏呼之即来的转向助力,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更加游刃有余;比同级别小卡更稳定的渐变式悬架簧片结构,轻量的同时保证整体高承载性,也大大节约了后续的保养维护成本。

  “2021年,我们坚持用诚意打造产品,用诚意打动市场; 2021年,也是吉利商用车加速发展的一年:多款产品迭代升级,系列化、智能化新车型将陆续推出。这一年里,我们会向市场推出更多诚意满满的新产品,即将推出的吉利商用车全新的、正向自主开发的2.0代高端智能轻卡,为创业者的致富之路助力。”王彦彬最后说。

  编辑:赵方婷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