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心武曾在《公共汽车咏叹调》一文中,将公共交通比作城市的血液。既然是血液,那么不论逢年过节,抑或是寒冬酷暑,都要循环流动。
2月12日,大年初一,北京公交集团客一分公司第20车队的驾驶员田建于5时40分便到达车队,在完成酒精检测并对车辆进行例检后,6时整,他驾驶着专135路(头班车)驶出总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是他在驾驶席上度过的第22个春节假期。
田建工作的这条线路不长,单程7.5公里,是一条连通沙河地铁站与周边住宅区的接驳线路,今天他要在百善镇与沙河地铁站间跑7个来回。近几年,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公交线路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方便公众“最后一公里”出行的线路越来越多。
停站的间隙,记者与田建聊了起来。1999年5月,在告别中国首钢集团10年的汽车修理工作后,田建选择到公交公司工作,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出于他对驾驶车辆的酷爱。彼时,他在315路工作,这是条北京北城进入市区的主干线路,哪怕是每天早出晚归,也难掩田建对新工作的热情。
不过,2000年的那个春节,却将田建的这份热情打回平静。那是他作为公交驾驶员在车上度过的第一个春节。田建清楚地记得,那年除夕,他在14时左右接班,登上车,摸着冰冷的方向盘,孤独与寒意交织而来。
天逐渐黑了,不断有烟花升空。田建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觉得透过风挡玻璃,看腾空的烟花是那么的绚丽,那一刻他回家过年的想法更加强烈。车停靠站台,他不经意回头,看到车内的乘客也同他一样归心似箭。目光交汇,田建说他从乘客眼中看到了一种信任与感激,是自己拉近了乘客与家的距离。乘客眼中流露的感激之情,让他自豪,也让他驾车的动作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他容不得车辆的晃动搅扰了一颗颗归家的心。这些年,田建在很多条线路工作过,他说只要是有固定用车,他都会在春节前把车厢装扮一番,让自己和乘客都有份好心情。
2011年,田建离开了北京北部城区最繁忙的345路快车,来到现在所工作的车队。他说,最近几年为了配合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北京公交的运营线路也在不断调整,越来越多满足乘客“最后一公路”出行的线路开始运营。这种变化让田建那份送乘客回家的自豪感更加强烈了。
田建说,在这23年的工作中,他已安全驾驶9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2圈,他目睹了公交车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化、自动化控制取代了早期的纯机械化操作;车辆燃料也从汽油、柴油转变为多种清洁能源并存。他说,再有5年就要退休了,他希望在退休前能驾驶上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公共汽车,继续实现心中的那个“公交梦”。
在北京,还有数以万计的公交驾驶员同田建一样,他们就如同血管中的血液,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安全、平稳地运送着每一位乘客。
编辑;孙伟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