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跨国商用车巨头合纵连横目的几何
中国汽车报网 ·  赵建国 ·  2020-12-09
  

 

 

  在国内商用车行业股改之风盛起之时,跨国商用车企业之间也开始加快抱团取暖、合纵连横的步伐。

  近来,国际商用车巨头强强联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从沃尔沃出资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收购戴姆勒卡车氢燃料电池公司50%股份,到大众旗下卡车部门Traton与日野签署联手开发电动卡车协议,再到大众卡车以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3亿元)购得美国卡车公司纳威斯达,商用车行业正迎来一场优势互补的生存战。

  “跨国商用车巨头之间的并购与合作,体现出商用车领域由竞争走向竞合的新态势。”商用车行业专家裴志浩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今年以来疫情蔓延、市场下行等不利因素,跨国商用车企业的这些举动,既说明它们之间有加强合作的意愿,也透露出海外车企加快布局全球市场,旨在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意图。

  ♦强强联手 意欲何为?

  “从20世纪80年代,戴姆勒集团就投身于氢燃料电池领域,是行业内较早进行燃料电池技术开发的汽车制造商。在外界看来,拥有近30年技术积淀的戴姆勒集团,早已做好规模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准备,且在该领域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但囿于高制造成本,使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与沃尔沃集团建立合资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戴姆勒在燃料电池领域的成本支出和财务压力。同时,双方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也为布局氢燃料电池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新思路。”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指出。

  “在短期内无法有显著收益且成本压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寻找合作伙伴可以起到分担成本压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作用。”国金证券研究员洪涛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以及行业之大变革,使车企越来越有强烈的危机感,这也促使其在新能源、新技术方面寻求合作伙伴,分散风险、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面对5G与‘新四化’带来的挑战,很多商用车企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产品研发。这种情况下,寻找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或许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洪涛认为,大众卡车与日野联手进行电动卡车研发,同样是为了集聚研发力量,降低研发成本,进一步抢占电动卡车的市场份额。

  “而大众卡车收购纳威斯达,无疑是看中了它的优质资产。”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认为,纳威司达是国际知名的卡车制造商,同时也是北美市场的重要车企之一,在北美拥有超过20%的卡车市场份额。而大众卡车旗下也有斯堪尼亚和曼恩两大卡车品牌,双方的强强联合,或许能在原有和新的领域中做出一番成绩。

  “以上的案例表明,合作或并购有利于车企更好地专注主营和重点业务,既可摆脱现实困境,又可争取更多资源。”曹鹤表示,如果合作或并购达到预期效果,可以给车企带来新的生机和机遇。

  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认为,在市场风险增大、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能够摆脱各种不利和干扰因素,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主业,无疑有利于海外商用车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汽车行业迎接大变革、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商用车企业发展既有新机遇,也有诸多挑战,可以说,不变革就难有出路,而合作共赢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条重要路径。”裴志浩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整车、整零企业之间的协同开发、技术资源共享,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商用车企之间加强合作,双方可以结合各自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和研发创新优势,降低投入成本,还能在制造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升实力,进一步加快产品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的节奏。

  对此,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也曾对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使大型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迫切。

  ♦国内竞争 风雨欲来?

  事实上,跨国商用车企业加强合作后的战略布局,不仅局限于欧美市场,作为商用车产销大国,中国市场的开拓也是它们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跨国商用车企业在努力地适应和了解中国的运输环境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力求最大程度满足中国用户的用车需求。”洪涛认为,随着《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外资独资、参股股比等规定有了新的突破,中国商用车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加大。国外卡车品牌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到竞争中来。

  “中国商用车市场潜力巨大,一直被国外商用车巨头所觊觎。今年以来,四川现代、斯堪尼亚已相继在中国建厂,戴姆勒卡车也宣布与北汽福田合作,在中国生产奔驰重卡。随着外资重卡企业纷纷将产品本土化,将对国内商用车企业产生一定冲击。”在商用车行业专家陈世平看来,对国内商用车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跨国商用车巨头的强强联合,技术研发和成本控制能力都会进一步增强,将改变进口卡车价格高企的现状。另外,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将逐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卡车的进口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有利于进口卡车产品进入中国,同时会给国内商用车企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是跨国商用车企业高度重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目前在商用车电动化方面,国内与国外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如果国外车企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率先突破技术瓶颈,就会对国内商用车企业构成极大威胁。

  三是随着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卡车的驾驶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戴姆勒、斯堪尼亚、沃尔沃等卡车品牌都在不断发布新车型、推出新技术,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更是成绩斐然,这也意味着欧洲卡车将进入一个更加高效、智能、安全的新阶段。对于国内自动驾驶卡车研发企业而言,同样是考验。

  “在跨国商用车企业加速蓄力、抢占市场之时,国内商用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却相对迟缓,在造型设计、科技配置等方面稍显逊色,如不能尽快改变,将在与国外卡车品牌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裴志浩表示,国内商用车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努力克服短板,加强技术储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商用车电动化以及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技术发展、技术路线均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对于提升国内商用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支撑。”姚春德表示,“借助外资商用车企业来华投资的机会,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它们严谨、科学的开发流程以及制造工艺,做到取长补短,这样对我国卡车市场向高端化发展也能提供帮助。”

  “面对全球商用车行业新的竞争态势,国内商用车行业亟待解决:一是如何参与竞争,二是如何应对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这些都需要商用车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以求把握竞争的主动权。”陈世平认为。

  ♦以“电”引领 向“新”而行

  “国外卡车企业合作、并购动作频频,不仅展现出卡车行业竞合的新态势,也充分表明车企正不遗余力地向电动化、自动驾驶等领域加速前行。”薛旭告诉记者,“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全球汽车产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在此机遇下,国外商用车企业开启多种形式的合作,无非是在为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新领域谋划布局,目标十分明确。

  在发展电动卡车方面,国外商用车企业可谓是不遗余力。2019年,沃尔沃推出FL Electric和FE Electric两款电动卡车,主要用于欧洲地区的城市配送和垃圾运输。在北美地区,用于区域运输的沃尔沃VNR Electric电动卡车于今年12月上市销售。另外,沃尔沃卡车正在对FH系列、FM系列和FMX系列重型电动卡车进行测试,这几款车型的总质量最高可达44吨,根据电池配置不同,最大续驶里程可达300公里。按照计划,重型电动卡车将于2021年起售,2022年量产。

  今年6月,大众与福特结成战略联盟,双方的目标是共同开发生产800万辆中型皮卡、商用厢式车和厢式货车。另外,电动化和自动驾驶也在合作范围之内。今年9月,大众旗下斯堪尼亚发布首款纯电动卡车,而同属大众旗下的曼恩此前也推出了纯电动卡车eTGM。

  今年9月,戴姆勒卡车宣布电动化战略新计划,并发布了全新奔驰eActros LongHaul电动卡车以及GenH2燃料电池卡车概念版。其中,eActros电动卡车续驶里程约500公里,预计在2024年批量生产,而GenH2燃料电池卡车续驶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计划2023年开始试用,2025年后投产。

  纳威司达旗下的万国eMV电动卡车拥有107kWh及321kWh两种电池容量可供选择,这款电动卡车预计将在2021年正式推出。纳威司达电动出行副总裁Gary Horvat日前公开表示,根据美国相关清洁空气法案的要求,将进一步对卡车、公共汽车进行电动化。

  “在大跨步推进商用车电动化之时,如果车企之间形成紧密合作,技术共通性不仅能缩小产品差异化,还能通过合作化平台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及丰富产品功能,对于车企来说,是双赢的局面。”商用车行业专家赵闯指出。

  “汽车‘新四化’的快速发展,警醒车企‘躺着赚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聚焦高潜力的领域积极谋变、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才是车企的应对良策。”业内专家表示,汽车电动化的逐步推广,电池技术瓶颈成为困扰车企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车企还像以前一样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或许会愈发困难。寻找可靠的技术伙伴成为车企解决技术问题的路径之一。

  对此,裴志浩也持有相同观点。在他看来,汽车电动化成为车企抱团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在汽车产业变革下,车企寻找更适合生存方式的选择之一。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放缓以及车市下行的大环境下,汽车企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剧增,海外商用车企业抱团取暖,不失为解决当下困境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欧美排放法规的不断趋严,也是海外商用车企业寻求合作的重要动力。”裴志浩介绍说,一项来自环保组织的研究表明,欧洲电动汽车平均比同类汽油车的清洁(度)高数倍,随着欧洲市场的电动商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到2023年,电动汽车可以帮助欧洲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四倍。“这是欧美重视商用车电动化及发展氢燃料电池卡车的重要原因,而相关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同样是建立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之上,为提高人性化体验、巩固和拓展市场而进行的。”在裴志浩看来,车企合作最直接的成果将体现在降本增效和市场表现上。

  编辑:孙伟川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