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通过北斗定位系统严查疲劳驾驶的话题引起行业热议,同时也遭到不少卡友的诟病和吐槽。这项本是关注卡车司机生存现状的利好政策,为何会引起运输从业者的不满与抱怨?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显示,我国每年因疲劳驾驶直接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1000余起,造成2000余人死亡或重伤。因此,疲劳驾驶在高速公路上素来有着“头号杀手”的称号。相对于私家车,“两客一危一货”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杀伤力”更大。此前“京昆高速8·10”、京港澳高速衡阳段“6·29”等重特大交通事故造成的恶劣影响依然历历在目。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之下,疲劳驾驶成为治理重点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从政策层面来看,关于疲劳驾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七款规定,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应停车休息,休息时间不少于20分钟。今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危化品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紧急通知》中,更是提出要以危化品运输、重型货车、旅游包车、客运班车等为重点,从严查处超速行驶、疲劳驾驶、超员载客等突出违法行为,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的基础要素不断优化,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使交通管理手段持续创新,通过智能技术规避司机的不良驾驶习惯已成为重要趋势。2018年,为切实消除疲劳驾驶带来的安全隐患,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的通知》(交办运〔2018〕115号)。另外,从车企角度来看,不少企业也在车辆上配装了可监控司机疲劳驾驶的预警系统。可以说,技术手段的升级为防止司机疲劳驾驶提供了助力。
不过,道路交通安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多个要素。从最终落实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利用技术手段严查疲劳驾驶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反而遭到运输从业者的诸多吐槽。在卡车司机看来,严查疲劳驾驶的相关法规条例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事实上,每一名卡车司机都深知疲劳驾驶的危害,国家通过设定法规条例,保障卡车司机及时休息,从政策初衷来看,肯定是好的。但在真实的货运场景中,情况远比想象复杂,单靠“开车4小时强制休息20分钟”的“一刀切”法令,实在不足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在整个物流运输行业的链条上,卡车司机只是其中一环,且缺乏话语权。在货主对运输时效性要求越来越严苛的情况下,卡车司机为避免被扣运费,只能牺牲休息时间,常常24小时“连轴转”。尤其是快递快运、绿通以及冷链运输行业,对于时效性的要求更高。
运输过程中,遇到堵车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我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离服务区还差6公里,本以为能顺利到达进行休整,但偏偏遇到了堵车,1个小时才‘晃’到服务区,最终还是超时了。”卡车司机刘峰郁闷地说。
此外,还有不少卡车司机反映,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存在服务区数量少、相隔距离远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老旧服务区基础设施陈旧、车位短缺,甚至还会禁停,很难满足卡车司机的停车需求。
“尤其是每逢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的时候,服务区都会人满为患,大货车想‘挤’进去十分困难。”江苏卡车司机刘勇介绍说,在此前的一次运货途中,自己曾多次想进入服务区休息,却因停车区车辆爆满,不得不继续行驶。“既进不了服务区,也没办法在应急车道上停车,更不具备更换司机条件,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左右为难。但执法人员并不考虑这些因素,最终认定我存在疲劳驾驶行为,扣了分罚了钱。”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刘勇十分郁闷。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不少省道、国道路段以及乡镇地区出于安全考虑,对货车实施禁停的举措,卡车司机欲休息而“无门”,造成“被动疲劳驾驶”现象也值得关注。对此,不少卡车司机呼吁,严查疲劳驾驶能不能“多一点停车位,少一点罚款单”。
除了服务区少、没有停车位、路上堵车等因素外,“油耗子”偷油、毁车也是卡车司机不敢停车休息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小偷可精着呢,专挑贵的下手,不仅偷油,还偷后处理系统。如果这一套系统被偷,就是几万块钱的损失。”山东卡车司机刘显青说道。
事实上,因不可控因素造成疲劳驾驶被严惩的现象,已成为卡车司机普遍面临的难题。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卡车司机疲劳驾驶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
首先,要让卡车司机有法可依,能够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与物流公司、货主方等上游链条做好协同,不能一方要速度,一方要规范,两者相悖使得卡车司机想要守法却不得不损失正当的经济利益。
此外,要从实际层面解决卡车司机停车休息的问题。比如,完善服务区配套设施,给卡车司机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停车环境;在疲劳驾驶高发路段附近,增设货车专用停车休息区,以解决服务区难以满足停车需求的尴尬。而从更深层次来看,想要根除疲劳驾驶,需要追根溯源。一方面,相关执法部门应真正站在物流运输行业以及整个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角度,更科学合理、人性化地开展管控和执法。在设计、出台相应管理规章时,应多听听一线的声音,避免“一刀切”。另一方面,结合行业发展的现状,真正触及运输领域的各个环节,落实物流运输各个参与方的主体责任,这样才能防止疲劳驾驶,提升道路运输安全。
编辑:孙伟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