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破难题谋新机 一场专用车行业盛事武汉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  姚会法 文/图 ·  2020-12-01

  11月30日,2020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作为我国乃至国际专用汽车行业的重要交流平台,该论坛为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专用车市场有望持续增长

  “专用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行业的重要分支,今年1-9月,我国专用汽车八大类产销量累计为2073305辆,同比增长17.01%,增幅比1-8月扩大0.29个百分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表示,我国的专用汽车市场虽然在年初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在第二和第三季度,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形势恢复向好,工程建设持续开工,同时在老旧车淘汰、环保治理、治超加严等政策因素影响下,专用汽车的产销量实现持续增长。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各区域加码基建投资建设,以多种形式促进基建项目开工。罗军民推测,今年第四季度我国投资有望继续增长。同时,我国将在超载超限治理方面不断深化,各地方强制或鼓励渣土车运输车向安全环保方向升级。我国专用汽车市场的市场存量将进一步释放,能促进专用汽车产品的更新。

  2020年是专用汽车产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种新标准和新法规的实施,给专用汽车市场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汽车强国战略,成为摆在汽车产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罗军民强调,专用汽车产业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围绕未来发展趋势和产业链重构,加快全产业链电力驱动、网联化、智能生产等基础研究、工程化突破、产业应用及市场开拓,提升中国专用汽车行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秘书长、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所长高国有也表示,目前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主要面临着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专用汽车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产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市场增长对政策的依赖性更强,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加任重道远。

  在高国有看来,新格局有利于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而发展新格局急需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高端制造能力。

  ♦“十四五”期间任重道远 加快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和转化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四五”开局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会议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副秘书长陈韬为大家介绍了“十三五”的概况和“十四五”发展规划。

  陈韬表示,“十三五”期间,专用汽车行业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通过模块化产品设计、结构化工艺、自动化柔性装备、系统化制造管理方式,打通了全价值链产业体系,全面进行产线升级,颠覆了行业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预示着专用汽车数字化智能时代的到来。“十三五”期间,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更加关注产品附加值高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行业集中度开始由简单的运输型产品向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转变,更加侧重于产品的专用化及多元化发展。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陈韬指出,我国专用汽车企业需进一步加强全球化合资合作,重点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品牌、市场的合资合作,同时着力避免前期合作产生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加快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和转化;提高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程度,建立产品的通用性、互换性标准;推动零配件和系统集成标准化发展,建立行业统一标准规范,增加零配件产品互换性、通用性;推动行业产业升级,加强生产流水线化,改变目前专用汽车生产总体散乱,自动化和智能化流水线作业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低、工艺较为落后局面。

  同期,针对危化品运输车、新国标半挂车、Van类专用车以及车辆悬架等领域的问题和现状,与会专家以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做了详细的探讨,为我国专用车行业下一步更好地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首增客车版块 加速推进新“四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应部分客车企业用户的需求,今年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专门新增了客车版块,探讨在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和全球疫情二次爆发的大环境下,客车企业如何稳住市场,并加速推进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新“四化”进程。

  “从规模趋势来看,2016年以来,我国新能源客车市场持续下滑,今年1—10月,新能源客车销量为4万辆,市场渗透率由2016年的28%下滑至12%。”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永和表示,新能源客车受制于产品续驶里程、技术经济性不足等因素,短期内难以满足长途客运需求,销量仍将集中在城市公交领域,但目前来看,城市公交电动化已基本饱和,新能源公交车增量空间有限。

  武汉客车企业代表也介绍了氢燃料电池客车的发展现状。据介绍,目前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系统占据整车成本的50%以上,远高于锂离子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另外,燃料电堆催化剂主要为铂金属,用量大成本高,成为了制约我国燃料电池发展的巨大瓶颈。

  “因此,降低催化剂中的铂用量是需要重点攻克的技术问题,燃料电池系统中的阀、泵等小型精密部件的成本也有大幅下降的空间。”在该企业代表看来,未来燃料电池客车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系统关键零部件的技术问题,在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其次是发展产业集群,通过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全面发展,规模化降低成本;最后是标准制定,建设若干燃料电池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的技术和检测标准。

  编辑:赵方婷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