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沃尔沃与戴姆勒正式达成合作 氢燃料电池重卡商业化加速落地
中国汽车报网 ·  李亚楠 ·  2020-11-17

  近日,沃尔沃集团和戴姆勒卡车公司正式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双方将成立燃料电池合资公司,以进行重型卡车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据了解,沃尔沃集团将以约6亿欧元收购戴姆勒卡车燃料电池有限公司50%的股权,该交易将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至此,沃尔沃与戴姆勒在燃料电池产业的合作正式落地。

  ■出让50%股份戴姆勒意欲何为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戴姆勒集团就投身于氢燃料电池领域,是行业内较早进行燃料电池技术开发的汽车制造商。从1994年推出首款氢燃料原型车NeCar 1,到2008年独立燃料电池板块,再到2010~2012年间生产25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外界看来,拥有近30年技术积淀的戴姆勒集团,早已做好规模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准备,且在该领域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但谁也没料到,囿于高制造成本而无法大规模生产,让戴姆勒在今年上半年宣告终止氢燃料电池动力乘用车的开发计划。不过,从戴姆勒与沃尔沃达成合作,将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到重型车辆便可看出,戴姆勒并不甘心放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制造。

  据了解,戴姆勒将把现有的燃料电池业务整合到合资公司,计划于2025~2030年期间,推出以氢为动力的长途卡车。戴姆勒卡车公司首席执行官Martin Daum表示,对于戴姆勒卡车公司和沃尔沃集团而言,氢燃料电池是实现未来碳中和运输的关键技术,与沃尔沃集团的合作将成为推动燃料电池卡车和公共汽车商业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高投入却只能换来小规模量产,这让整车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因此,已有不少整车厂迫于财政压力,放弃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表示,近些年,戴姆勒为探索汽车动力电气化技术,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大量精力。如今,与沃尔沃集团建立合资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戴姆勒在燃料电池领域的成本支出和财务压力。同时,双方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也为布局氢燃料电池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新思路。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整车、整零企业之间协同开发、技术资源共享的大趋势下,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已成为常态化。此次戴姆勒与沃尔沃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双方结合各自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和研发创新优势,降低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投入成本,而且得益于双方在制造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强大实力,能够进一步加快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的节奏。另外,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对整个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的商业化落地,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落地更快

  作为可再生能源,氢能具备来源广、燃烧值高、零碳排等特点,被誉为车用能源的“终极形式”。不过,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较慢,以及前几年全球车企都将重点聚焦在锂电池技术及产业化发展上,致使氢燃料电池汽车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随着纯电动汽车产业的“退烧”,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各国开始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作为未来能源战略部署的重要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所占空间比纯电动系统要大,所以其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业内专家看来,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更适用在中重型、长途运输领域。

  “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商业化落地更快。”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分析道,从各家整车企业的布局来看,乘用车领域依旧以纯电动技术路线为主,在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的热度更高。

  “与锂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备更长的续驶里程、更短的充电(加氢)时间、更轻的重量以及更大的性能提升空间。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业内早已形成‘商用车先行’的共识。近几年,一些早期布局氢燃料汽车的企业,已纷纷向商用车领域转战。”业内资深专家刘畅认为,在路线相对固定、加氢便利等区域性应用场景中,氢燃料电池卡车的优势更大。

  目前来看,除沃尔沃携手戴姆勒之外,全球多家整零企业也在加码布局氢燃料电池领域。今年上海进博会上,多款氢燃料重卡“争奇斗艳”。其中,韩国现代公司带来了全球首款氢燃料重卡XCIENT;丰田公司旗下的首款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也在展会上进行了全球首发。另外,REFIRE重塑科技展示了适用于商用车场景的最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并已陆续应用在多款燃料电池重卡上。

  ■扩大“氢友圈”驱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前行

  “尽管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热度持续升温,但其存在成本高、配套设施短缺以及产业链不够完备等问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认为,成本过高是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全面推广面临的一大核心问题,如果不能将车辆的制造成本、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降下来,氢燃料电池重卡很难“驶入寻常百姓人家”。

  “目前,在燃料电池制造成本方面,

  电堆中的催化剂、膜材料等关键原材料成本极高,而且制氢、储氢、运氢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这些均成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路上的‘拦路虎’。”在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看来,只有当核心技术难题被攻克,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备,才有可能使产业链各环节成本降低,以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前行。

  聚焦国内,目前我国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我国燃料电池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还有待提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摆在氢燃料电池产业面前的现实挑战是全链条的技术经济性,未来氢燃料电池应该向降成本技术突破。在他们看来,解决中重型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成本难题,车企不能单打独斗,应该扩大“氢友圈”,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攻关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探子等共性的技术难点,推动燃料电池电堆、高压氢气瓶等关键部件的成本下降,提高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编辑:孙伟川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