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国道从我们村中间穿过,往来的车辆给村里的年轻人带来了致富的新希望。”在接通电话时,李修库刚把蔬果送达目的地。
在渐渐淡去的回忆中,李修库已经记不得车轮在这条国道上留下了多少道车辙,但在他跑运输的10余年间,这条国道连接着家与远方,成为他们一家四口致富的康庄大道。
■ 与卡车打交道 过上好日子
1971年,李修库出生在苏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在地头长大的他,经常与农用车为伴,并经常伴着它发动机的轰鸣声入睡。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的路十分泥泞,一旦下起了雨,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坑,就连农用车也很难通过。秋收的时候,甚至连粮贩子都不愿进村收麦子。” 李修库回忆道,路不畅通,导致村里的经济十分落后。
1985年,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正逐步发生转变。当时,14岁的李修库已辍学在家,跟着同村的叔叔学开农用车,同时帮助家里务农。“刚开始,我非常抵触在家种地,但好在可以边务农边学开车,掌握一技之长。”李修库介绍说,在学习开农用车的两年间,自己对车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掌握了一些维修的技能。
在李修库18岁的时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他与同村另外两位年轻人参军服役。在服役的几年间,李修库开始与卡车接触,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卡车的了解。
潜心刻苦的学习,让李修库的开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后来由于退伍后分配的工作不理想,李修库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在我回到家乡的那4、5年间,村里的路以及通往乡镇的路升级改建成了柏油路,工程动工后,村里的人每天跑到路边,看施工队拌水泥、倒石子、洒水。”在李修库看来,道路的改善升级,悄然打开了村民致富的思路,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短短几年间,村里多了养鸡、养鱼、种植葡萄的专业户。
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小洋楼也开始在一片土砖房中出现。李修库看准家乡大兴土木的时机,用自己的积蓄以及从朋友那借来的钱,购买了一辆自卸车,从事砂石料运输。“当时,拉砂石料的卡车并不多,而且乡下盖房、修路需求激增,根本不愁没有活干。”抓住机遇的李修库,那几年赚了不少钱,不仅还清了欠款,还在村里盖起了两处新房。
■ 由倒短转为长途运输
不过,随着村里拉砂石料车辆的不断增加,李修库的年收入明显减少。为了供家中两个小孩读书,他开始转为长途运输。2010年,与家人商量后,李修库全款购买了一辆解放牵引车,跟着同行中的好友跑绿通,常年奔波于省内的几个城市。
虽然跑长途的日子,经常与家人分开,而且一路上还要经历不少磨难,但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李修库硬是坚持了下来,收入也十分可观。“转眼间,跑长途运输已有10年时间了,虽然现在运输行业不如从前,但依然可以保证全家人衣食无忧。”李修库告诉记者。
在李修库的带动下,村里兴起了一股运输热潮。很多能吃苦的年轻人向李修库请教开车经验,争着当他的学徒。如今,已有六七户村民买了卡车,他们之间也会互相交流跑长途的经验,包括如何节省成本、遇到一些紧急情况该怎么处理等。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干到60岁再退休,现在我的大儿子已经年满18岁,他也经常跟着我跑车。”李修库表示,如果自己的儿子以后也有从事运输行业的打算,自己也会给予支持。“走我的老路没什么不好,希望他也能凭着开车的本领,让一家人过上小康生活。”他最后说道。
编辑:孙伟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