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换电模式助推重卡电动化发展
中国汽车报网 ·  李亚楠 ·  2020-08-12

  7月29日,宁德时代宣布中国首个换电重卡商业化应用场景正式落地;7月24日,福田智蓝新能源携手打造的首批换电重卡成功交付;7月21日,华菱星马举办智能换电重卡产品推介会,批量订单达300多辆;6月下旬,徐工重工推出定位长途物流运输的换电牵引车,并已申报工信部最新一批新车公告。

  过去一个月内,多家商用车企在换电重卡领域动作频频,或推出新品,或实现交付,纷纷抢占换电重卡市场高地。那么,再次迎来风口的换电重卡能否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实现大规模推广普及,还会面临哪些“卡脖子”问题?

  ■ 政策力挺企业发力换电模式迎风口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换电模式几乎被市场否定,如今这一模式重出江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发声和相关指向性产业政策的力捧。

  在7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不仅总结了换电模式的7大优势,还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根据适用场景研发换电模式车型,支持北京、海南等地开展试点推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发言也被认为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换电模式已进入到国家积极鼓励的范畴中。

  事实上,工信部不止一次明确表示支持换电模式。7月8日,工信部装备一司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座谈会,探讨换电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听取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建议。

  今年5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汉如提出大力推广换电型电动重卡的建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将“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由此,换电站建设被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换电重卡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除此之外,在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车电分离”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入局换电重卡领域的“玩家”逐渐增多,不只是各家商用车企摩拳擦掌,多地政府也在加紧布局。其中,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府于2月底,与融和电科、华菱星马签署合作协议,将在曹妃甸区完成换电重卡的车辆制造中心建设,并同期建立租赁运营中心,实现唐山市及其周边区域换电重卡的规模化投放,构建生产、租赁、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垂直产业链发展模式。

  对此,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环保压力的升级,重卡电动化势在必行。同时,在公转铁和公转水等运输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短途倒运运输需求增加,拉动电动重卡市场的增长。而换电模式,将会在新能源重卡领域中焕发全新活力。

  ■ 特定场景优势凸显加速重卡电动化进程

  此前,行业内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讨论中,换电模式因不被看好而一度沉寂。如今,谈及充换电这两种技术路线之争,辛国斌表示,充电和换电都是电动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使用领域和消费群体。那么,换电模式为何能够获得工信部的力挺?相对于传统燃油重卡,换电重卡的优势在哪?

  “采用车电分离的运营方式,换电重卡的购车成本能够大幅降低。”上海融和电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宁认为,换电重卡是重卡电动化的颠覆性产品,在中短途运输场景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华菱研究院负责人介绍,采用车电分离的运营模式,换电重卡能够解决充电缓慢、里程焦虑、运营低效、载货减少以及初始投资过高等痛点。对此,刘汉如也认为,换电重卡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容易实现商业化推广。

  宁德时代官方表示,重卡+铁路形成的“公转铁”正成为城市运输的关键环节,为提供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公司与福田智蓝新能源打造的换电重卡有四大优势。第一,每辆换电重卡可减少140吨二氧化碳和12.5吨污染物排放;第二,换电重卡每公里电耗仅为1.2kWh,相比燃油大概能节省60元/百公里;第三,该车续驶里程可达180公里,3~5分钟即可完成换电作业;第四,采用车电分离模式,初期投入少,减轻运营者负担。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直言,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大幅度萎缩,以及充电技术路线瓶颈问题的出现,让换电模式迎来出头之日,成为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总体来看,在商用车领域,换电模式已凸显诸多优势,对于新能源重卡的推广普及,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过,作为一种快速补能方式,换电重卡仅适用于一些特定场景,比如会在煤炭、港口等固定运输专线、支线短倒以及一些封闭性场景中发挥优势。”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商用车的电动化进程,更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和补贴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助力下,换电模式有望在重卡领域获得认可。不过,在崔东树看来,虽然换电重卡未来发展可期,但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视野,依然有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徐工新能源汽车相关负责人也坦言,换电模式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未来客户接受与否,还有待观察。

  ■ 换电重卡规模化、标准化仍待考验

  历经数年的发展,换电模式终于得到政策上的明确支持,相关企业也希望能够抓住这一契机,将换电模式进行规模化推广。但不可否认的是,电池缺乏统一标准、换电站投资成本较大等问题,依然是横亘在换电重卡领域的主要障碍。

  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多家整车企业及动力电池企业技术人员均认为,现在换电重卡的研发制造已不存在技术难点,阻碍其推广的主要因素,在于电池规格标准化的制定。

  “从现阶段来看,不同换电重卡车型的电池布局、大小、安装位置、接口等都不太统一。哪怕是同一个品牌,不同产品的电池规格和标准也大有不同。”业内专家指出,尽管工信部等多个部门已经出台换电模式相关政策,但如何推动电池标准化还不明朗。因此,也有不少企业仍处在观望状态。

  “除了受制于电池标准化,电池管理中的散热、通风等安全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在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看来,实现换电重卡的大规模推广,除了要突破技术瓶颈,还要看是否有好的商业模式,经受住成本、盈利的双重考验。

  “在换电重卡领域,整车企业或者是动力电池企业各自为战的策略不再适用,需要企业间达成合作共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认为,在商用车领域,随着换电技术的成熟、动力电池标准统一问题的解决,以及更多资本和玩家的参与,换电模式未来必有所为,但能否大放异彩,还要看政策和市场的“加电”力度。

  编辑:孙伟川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