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其中,商用车成为拉动车市增长的重要力量。那么,商用车尤其是货车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商用车行业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7月20日,在《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首版发布会暨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就商用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展开深入讨论。
■我国商用车销量处于历史高位
数据显示,6月,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2.7万辆和53.6万辆,产量环比下降0.1%,销量环比增长3.1%;同比分别增长77.9%和63.1%。值得一提的是,商用车销量继4月之后,又一次刷新了历史新高。细分车型方面,客车微降,货车凭借4类车型的拉动实现大幅增长。其中,轻型货车销量创历史新高(23.7万辆),重型货车销量创6月历史新高(16.9万辆)。
1~6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5.9万辆和238.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5%和8.6%。具体来看,客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9.6%和12.4%;货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0.8%。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副秘书长李绍华表示,当前我国商用车整体销量处于历史高位。
从2005年的178.7万辆逐步增长到去年的400万辆以上,我国商用车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中国商用车不仅在国内市场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还迈开脚步,不断开拓海外市场。近几年,我国商用车出口量基本维持在30万辆左右。中汽协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强调,中国商用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和国防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绍华判断,中国商用车市场未来十年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在400万~450万辆。全球商用车稳步增长,伴随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的推进,未来1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
■核心技术不足 短板明显
虽然商用车产销量呈现快速增长,但该行业仍存在核心技术不足、产品一致性差、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
李绍华表示,我国载货车的设计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尤其在成本、承载性能、适应性、覆盖度、产销规模、性价比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核心技术,例如芯片、供油系统、后处理系统、新能源等方面仍受制于国外;整车可靠性、NVH、燃油经济性等方面与外资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在产品可靠性上,中国现阶段重型载货车和轻型载货车B10寿命最高分别在150万公里和50万公里,落后于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客车方面,中国现阶段客车可靠性跟欧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小毛病相对较多。而中国专用车产品的可靠性问题也比较严峻。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贺悦表示:“在疫情影响下,中国商用车市场率先实现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们不愿意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中‘泼冷水’,但商用车行业出现的公告管理混乱、产品一致性差等问题是行业快速发展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希望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都能共同攻坚克难,加强产品一致性管控,坚持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行业管理方面,我国商用车多头管理的局面也亟待改善。“多部门对汽车产品行使准入管理,其中,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和交通运输部采取型式认证或强制认证准入方式,生态环境部采取信息公开的方式。四个部门管理内容重复、交叉情况严重。多头管理造成企业产品重复认证,费用、时间成本、人工成本重复支出,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李绍华认为,在产品准入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营运车辆的事中事后管理也相对较为薄弱。
在市场端,尽管商用车在车市整体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实现不错的产销量,但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低且在逐渐下降。数据显示,2019年部分上市商用车企业利润总额和盈利能力出现同比下降。另外,我国商用车市场的竞争环境也有待改善。“违规产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带来市场竞争无序化;合资股比放开,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放缓,增长动能乏力。”李绍华说道。
在企业端,商用车企业还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整零协同研发薄弱,研发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生产设备投入滞后、先进制造能力有待加强,企业资金周转率下降,企业升级发展凸显但营销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在产品端则存在包括产品品牌附加值提升不明显、关键零部件及部分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以及产品转型适应能力有待提升。在产业链端,核心零部件存在产业安全风险,且核心零部件技术升级和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设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整个商用车行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期,产业正面临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叶盛基强调,中国商用车市场一直受到政策法规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在日益严格的环保、安全、节能等法规和国际竞争形势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商用车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客户加速壮大,商用车市场向着节能减排、安全、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整体市场将呈现创新技术、多元模式、精细运营的趋势,未来的竞争趋势将越来越多地围绕细分市场展开,进行精细化运营。产品依然是核心竞争力,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将更多倾听客户声音;营销模式、服务模式将不断创新,市场竞争链条将进一步延伸,从单纯产品销售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新技术储备充足且自主研发实力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伴随商用车合资股比的逐步放开、事中事后监管加严以及国内国际竞争形势加剧,整体市场将呈现精细运营、集中度提升、技术创新、多元模式、全球发展、融合发展的趋势。
《报告》提出商用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全产业链实现安全可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型产业生态基本形成,打造世界级企业和品牌,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和海外市占率,并以2025年和2030为时间节点设置了不同的发展目标。为确保高质量目标的实现,《报告》还明确了中重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客车、皮卡、专用车、新能源商用车等不同车型的发展路径。以新能源商用车为例,其发展路径为,要尽快实现产业驱动因素从政策向市场的平稳过渡;要加快整体产业链的培育;培育新能源商用车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品牌竞争力,以高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崭新姿态走向世界,创造出全球用户认可的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品牌。一汽解放董事长胡汉杰表示,《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我国商用车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国商用车由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带动销量增加的时期已成为过去,行业正面临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正逐渐走向深度结构调整阶段,已由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由国内竞争转变为参与国际竞争、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部分企业利润大幅降低甚至为负,竞争力弱的部分新能源、专用车、客车等企业已经进入淘汰阶段。叶盛基强调,我国商用车必须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坚持政府引领,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编辑:孙伟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