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匠心50年,东风柳汽开足马力备战汽车“五化”时代
中国汽车报网 ·  郝文丽 ·  2020-01-03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东风柳汽可以说是收获满满。恰逢东风柳汽造车的第50个年头,曾经创造的多个商用车行业“第一”还历历在目,东风柳汽又持续发力,商用车销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乘龙汽车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在广大卡车司机群体中既叫响又叫座。

  站在满是荣誉的起点,翻开2020年的新篇章。经济平稳发展,物流运输需求旺盛,“公转铁”与环保要求带来新命题,国际贸易形式复杂多变,面对风云变换的市场环境,东风柳汽将以何种姿态迎接挑战?又将如何续写更加精彩的华章?东风柳汽总经理唐竞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

  ▇全力保障国六顺利切换

  十三五期间,中重型商用车需求由高速增长期逐步进入平稳期,唐竞预计2020年,国内市场容量为117万辆。基于对2020年市场形势的判断和公司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考虑,东风柳汽制定了2020年商用车实现6.8万辆的挑战目标,其中国内销量6.5万辆,海外出口0.3万辆。

  在国六时代全面来临的当下,国六产品无疑是柳汽战略目标实现的一把利剑。2019年6月,东风柳汽提前完成国六切换,上市发布了国六产品,并在广东和北京取得了不俗的销量。眼下,柳汽已全面完成了国六产品准备与前期验证工作,产品覆盖H7、T7、H5、T5、M3等中重型平台,2020年还将继续推出更多适应性产品作为补充,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细分市场客户的需求。

  国六产品的普及应用,除了技术层面的研发,用户的认知和使用习惯、相关国六油品的匹配也需要培育和引导。为此,在国六产品导入市场初期,柳汽针对客户售前培训和售后保障也下足了功夫。

  在售前交付环节,为规范客户使用,东风柳汽全力做好客户使用培训,包括诸多注意事项,并引导用户使用合格燃油、尿素;在售后保障环节,柳汽联合发动机厂家,对所有服务商完成国六认知培训,对重点服务商进行故障维修培训,升级国六诊断工具,保证国六诊断工具全覆盖,指定国六专项配件储备,具备国六快速保障能力;此外,还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对反馈的市场问题,限时出具维修方案,保证第一时间响应和处理。

  ▇“巩固南方,突破北方”的市场策略

  凭借强大的产品力,以及在质量提升和营销体系建设上的多方发力,2019年乘龙汽车品牌排名提升1位,第三方调研中,乘龙汽车车辆全生命周期使用维修成本仅为行业龙头企业的70%,乘龙品牌在南方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美誉度优于知名度。但美中不足的是,乘龙品牌北方地区知名度仍然较低。

  为进一步提升乘龙汽车品牌,2020年东风柳汽计划启动乘龙汽车全新的品牌战略,乘龙汽车品牌价值焕新升级为“创•科技、领•高效、享•信赖”;同时还将进一步发布乘龙汽车技术生态品牌和服务体验平台,将从产品、服务、渠道、营销体系建设上全方位优化升级,促进乘龙汽车品牌向上。

  此外,针对南北市场客户认知及不同的市场基础,东风柳汽将开展差异化区域营销战略,像“两河”、“两山”北方弱势区域将重点提升客户对于乘龙品牌的认知,南方强势区域将重点强化客户转化,对于行业大客户则将制定专门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和运营方案,更加关注客户TCO价值最优,与用户实现价值共赢。

  “坚持‘巩固南方、突破北方’的区域战略,在南方市场抢份额,在北方市场要增量,挑选重点客户以点带面逐步突破,在重点领域深耕细作,相信乘龙品牌在北方市场定会逐渐打开局面。”唐竞说道。

  ▇锚定“五化”趋势全面发力

  国家法规政策日益趋严,整体推动商用车市场逐步合规化,新技术加速渗透重卡市场,包括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在内的“五化”趋势成为题中之意,也成为东风柳汽接下来聚焦的重点。

  轻量化方面,东风柳汽通过应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零部件集成、拓扑优化等技术实现轻量化,在2019年共挖掘开展轻量化项目76项,在轻量化方面柳汽中重卡产品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电动化方面,柳汽已完成纯电动轻卡、环卫车、电动载货车产品准备,并完成商用车氢燃料电池样车试制、实验室建设、生产建设等工作;智能网联方面,东风柳汽联合行业智能驾驶主流企业打造智能卡车,2019年已经完成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样车,完成各场景自动驾驶测试,整车达到L4级别水平;共享化方面,柳汽将联合物流企业推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

  唐竞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老一辈柳汽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凝结成了柳汽“自立自强、创优创新、同心同德、为国为民”的企业文化,也正是这种精神和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柳汽人奋勇前进。未来,乘龙汽车将在五化方面全面发力,持续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保持绝对的市场竞争力,再续柳汽辉煌的华章!

  编辑:赵方婷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