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青汽人的信仰:敢于梦想,敢于成功!
中国汽车报网 ·  郝文丽 ·  2019-12-17

  有这样一个卡车企业,产销量连年跳跃式大幅攀升,用3个月时间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平地板卡车驾驶室,用3个月时间飞速建成并投产新能源生产基地,在商用车圈首家获得国六标准认证。对市场响应速度一流,产品开发速度一流,追赶超越的劲头儿一流,这就是有着“青汽速度”的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汽”)。

  自从加入中国一汽,青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今年1~11月,更是实现了产销双双突破17万辆的佳绩,几乎连续3年的高产大干,青汽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可以说,青汽的成功要归功于一汽解放的强大支撑和引领,也要归功于以梦为马、目标坚定的青汽人!

  ■敢于创新的青汽人

  青汽产品开发高级主任工程师刘春梅是商用车行业为数不多的女性工程师之一,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后来到了青汽,这一干就是26年。从普通的技术员到研发部部长,从工程师到专家级别的产品设计师,刘春梅在青汽的26年一直围绕着产品开发工作,既实现了自己的历练成长,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效益。

  回想起1993年毕业刚刚加入青汽时的场景,刘春梅直言,青汽的生产设施比较陈旧、生产线很短、规模小,整个工厂的状态和效益都不是很乐观。然而加入中国一汽,成为一汽的全资子公司之后,一汽无论从技术、管理还是人员方面,都给予了青汽巨大的支撑,青汽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汽的机制很灵活,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特别快,敢于创新也敢于领先。”刘春梅列举,像国内最短的牵引车、最长的载货车、高顶双卧驾驶室车型、“义乌箱”等产品都是青汽首创。“很多车型都是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的,也不会等待论证到非常完美才去做,而是有了创意就努力去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共同去克服。”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新大威平地板车型的开发,平地板车型能给用户带来更大的驾驶空间和操作空间,但在当时却是新鲜事物,不仅国内没有,国际上也仅有奔驰、MAN这样的企业刚开始推出相关产品。因为没有可参考的经验,所以在开发和验证阶段都困难重重。

  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青汽人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和产品试制工作,试验团队昼夜不停进行整车试验验证,后经快速同步生产和相关准备让这款车型成功落地,产品推出后一炮而红,树立了行业的标杆。时至今日,平地板驾驶室已经备受用户喜爱,如果市场上哪款牵引车没有平地板,则很难成为“高端产品”。

  在刘春梅看来,如今的青汽已经走上了标准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通道,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种“好”,一定是在保持和发挥青汽人这种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敢于领先的优势基础之上的。“特别是要对用户的感知做出快速反应,用创新的产品引领市场,抓住用户的心。”刘春梅说。

  ■敢于奉献的青汽人

  见到工段长穆杏村,是在青汽车架车间的生产现场。走进这个现代化的车间,能明显感受到火热却又井然有序的生产气氛,车间内的规划摆放干净整洁,工人们的操作娴熟而安全。穆杏村颇为自豪地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车架车间是现场管理的样板,全厂都以他们车间为标杆。

  穆杏村1987年来到青汽,刚入厂没多久,就接受了重要任务,配合德国专家负责5000T冲压机的安装和调试工作,这款当时亚洲最先进的冲压机直到现在仍然在工作。后来,穆杏村做过带班主任、车间生产管理员、工段长,工作一直围绕一线生产,先后获得2002年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青岛市“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中国一汽“模范支会主席”称号、2018年青岛市“优秀工会干部”称号,并多次获得青汽“优秀个人”、员工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穆杏村看来,青汽人是雷厉风行、奋勇担当、敢打硬仗的。记得1993~1995年间,车间引入俄罗斯进口冲压设备,此时新产品投产迫在眉睫,新设备安装调试刻不容缓,新模具生产外观件的质量要求严格。青汽人发挥敢打硬仗的品格,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圆满完成生产准备工作,为新产品、新外观件准时投放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上级公司的外发冲压件生产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8年春节,生产任务紧迫,一线员工一直加班到大年三十晚上,青汽各位领导和全体工人在公司食堂一起欢度除夕,大年初一早上再度投入生产,员工出勤率达到100%,圆满地完成了春节期间的生产任务,青汽人全力奉献、目标坚定的品质显露无遗。

  2016年年底,国内商用车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青汽产品供不应求。青汽人同心同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之中,2018年取得了年产15.3万辆的骄人业绩。穆杏村动情地说,青汽人以责任担当,保证每一辆整车都以最完美的质量交付到用户手中,始终在实现“中国梦、一汽梦、青汽梦”的圆梦路上坚韧不拔、矢志不渝。

  ■敢于担当的青汽人

  从一名安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这一领域的带头人,主任管理师王芹已经在青汽奋斗了29年,一直致力于安全工作,即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健康。二十余年间,王芹亲眼见证了青汽的发展和进步,她的回忆从1990年刚刚进厂时候开始。

  那时全国的生产装备水平和技术条件普遍很低,生产操作的危险性很大,机械事故时有发生,粉尘、噪声、有毒物质接触带来的职业危害也屡见不鲜。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一个新入厂没多久的年轻男孩因为违规操作,导致失去右手,一个年轻鲜活的小伙子从此失去了完美的人生。受这一事件的触动,王芹就更加坚定了在安全岗位的工作信念,她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帮助更多工人避免伤害。

  值得欣慰的是,与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今青汽工人的工作环境可谓安全又舒适。王芹介绍,随着不断发展,青汽早已形成一套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的规范制度,每年从上一年的产值中提取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安全作业条件,提升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给员工配备更舒适更便捷的劳动防护用品,而且这笔费用一年比一年高。“以前工人手划了一个伤口不算事故,现在即使伤口也要做事故的分析和预防,工人们的生产安全得到极大提升,满意度也非常高。”王芹说。

  工作和投入没有白做的,以前工人从车间出来,白口罩都看不出颜色,而近十至二十年,生产事故率和职业病发病率明显降低,每个工人配备两套安全装置。除了保障员工的作业安全,青汽更追求让员工舒适工作。今年夏天,青汽投入1200万元,实施完成了总装车间工位防暑降温项目,5万多平米的总装厂房全部配备空调,每个岗位都配有通风除尘系统;随后,青汽再次投入千万元给焊装车间加装了整体通风,对生产环境进行二次净化,优化员工工作环境,给员工更有尊严的生活。

  伴随着青汽生产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2012年,王芹以技术人员的身份被推荐为“青岛市劳模”。“我们安全工作人员既不直接生产,也不参与销售,从表面上看是不为企业创造任何利润的,我能被评选为劳模,更多是体现出青汽领导层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对员工的负责,这是青汽人对企业、对社会的一份担当。”王芹说。

  通过对三位青汽员工的采访,《中国汽车报》记者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工作即入青汽的高粘度员工,都对青汽饱含深情,都为青汽的高速发展感到满满的自豪,都已经把企业的生存发展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记者相信,如果没有先进健全的管理体制,没有极具感染力的企业文化,没有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不会有这样忠诚的员工。

  刘春梅、穆杏村、王芹只是广大青汽人中的三个,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敢想敢干、勇争潮头、精诚团结、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每一个青汽人的写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优秀的员工,才有了今天所向披靡的青汽,相信有了这样有梦敢追的青汽人,青汽的明天会更加夺目!

  正如采访结束时,穆杏村对记者说的一番话,“未来,青汽人必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做强自主、持续领航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辟解放青汽事业的新道路!”

  编辑:赵方婷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