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100场演讲,1本书” 《透明数字化供应链》助力物流行业走向新时代
中国汽车报网 ·  李争光 ·  2019-10-14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物流产业与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突飞猛进,业内纷纷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变革的方向。正如10月11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十三届物流透明管理峰会主题——“数字化+ 回归·感知”一样,物流供应链领域不仅早以离不开数字化,更需要数字化予以赋能,帮助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走向新时代。

  然而,如何深度理解“数字化”?从理论高度来理解这个关乎未来大局的重要概念,对于整个物流行业而言,至关重要。深圳市易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物流透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滨多年来致力于“物流透明化”研究,在本次峰会召开之际,发布了最新力作《透明数字化供应链》,基于历史、时代、实践三大基本视角,帮助行业人士全面认识供应链。

  ♦“100场演讲,1本书”

  黄滨不仅是企业高管,还在各大高校担任教职,一边亲身实践,一边传道授业。如何将自己研究的心得和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3年前,我立誓要完成100场透明演讲,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112场,其中96场是2小时以内的公开演讲,16场是我举办的为期1至2天的研讨班,三年实际完成了112场演讲。”

  在这个过程中,黄滨的演讲足迹可谓遍及全国。既有高等院校,又有不少企业。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有他演讲的足迹,同时各大物流企业也多次邀请他前往。

  在黄滨看来,100多场公开演讲过程,其实也是物流透明理论传播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最开始的不理解透明,到开始意识到透明的价值,开始意识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要用透明来做指引;越来越多的物流信息化领域的企业,开始把透明作为产品规划的一种指导理念。”这就是物流透明理论传播的影响。

  在演讲过程中,黄滨的理论架构也经受了各方置疑,这也促使他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然而,更让他感受深刻的便是物流行业人的焦虑。“运价越来越低,费用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弱,各种各样野蛮人的搅局,还有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冲击,这一切问题让行业人员很焦虑、忐忑,也让很多人无所适从。”黄滨如是说。

  正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黄滨意识到,物流透明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体系化。同时,整个行业也需要系统化地梳理出物流发展的一般指导规律。“大概去年的五六月份,我便有了要进一步完善物流透明理论的念头,我决定结合数字时代的大背景,结合物流供应链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面向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人员,编著一本能够指出发展方向、帮助行业人员摆脱焦虑的工具书。”《透明数字化供应链》这部著作便应运而生。

  ♦“透明数字化供应链框架”重构经济生活

  “现在供应链的书固然很多,但是很多书往往是写给供应链研究人员和学术圈人士,并不适用于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的人员。另外,在有限的写给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员的书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书是以自己的碎片化的思想、碎片化的思考、碎片化的感悟集结而成,缺乏系统性的剖析、体系性的思考。”黄滨的目标,便是要写出一本专为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员量身打造的指导性著作,让大家认识供应链的规律,尤其是驾驭供应链的规律,系统性的剖析底层内涵。

  《透明数字化供应链》提出了“透明数字化供应链框架”,黄滨认为这将重构整个经济生活。透明数字化供应链框架也分为四个层次:最底层位技术基础,物流领域没有多少原创的技术,但是所有的技术都可以被物流行业所用,因此位于框架最底层。

  在最底层技术基础的支撑下,我们需要重新面对一个供应链结构的改变。因此再上一层级则为“透明数字化供应链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核心是从用户开始,最后也是用户接受服务,整个设计、生产、流通都是围绕用户而来。

  再往上是数字化场景:分为数字化的营销,数字化的生产,数字化的流通。最上层就是消费者感知,通过个性化定制、扫码追溯、无人超市、无人工厂、无人配送等方式,让普通消费者感受到数字供应链带来的影响。

  《透明数字化供应链》共分为五个篇幅,20章,三大部分。理论部分是从历史、时代、实践的角度来剖析供应链。理论部分基本上构建了对供应链的比较系统化、体系化认知。另外,也需要从实践的角度来剖析。建立体系化认知之后,还需要做具体的供应链的管理工作,第二部分介绍了14种意识和7个管理工具。第三部分,是供应链的实践。从评估、优化、重构供应链和达人成长来阐述。此外,整本书还提出90道思考讨论题,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来提升读者对供应链的底层认识的能力。

  十三年布道,十三载硕果。在“数字化+”的新阶段,由于有了更丰富的技术手段,“透明”拥有了更远大的实践价值,当然更需要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透明数字化供应链》便是物流供应链行业人士前行的指南针。

  编辑:赵方婷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