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全柴动力:以高质量发展续写品牌奋进新篇章
中国汽车报网 ·  武新苗 ·  2020-09-20

  9月19日,以“奋进的品牌”为主题的全柴动力2020年商务年会在湖南张家界举行。

   

  全柴动力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供应商、车企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会上,全柴动力还发布了“智威”“博悦”两大车用国六产品子品牌。

  “十四五”规划全新发布

  全柴动力再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自1949年建厂以来,70余年来,全柴动力一直以高质量发展诠释着品牌的内涵。

   

  目前,全柴动力多缸柴油机累计销量超600万台,已连续三年实现稳步增长,2020年,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下,全柴动力依然实现了逆势上扬。据介绍,今年前8月,全柴各类发动机销量同比增长10%,其中,轻、微卡市场占有率超17%,预计2020年全年发动机销量达38万台。

  而今年也是全柴动力“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国际疫情不确定性的加剧和国内排放标准升级的大背景,会上,全柴动力发布了其全新的“十四五”战略规划。

   

  全柴集团、全柴动力董事长谢力表示,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全柴动力将继续聚焦发动机行业这一主业,2025年,全柴将实现发动机年产销量50万台的目标,其中,柴油机40万台,汽油机10万台,产销量处于国内发动机行业第一阵营,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上游水平,市场占有率超过10%。同时,谢力对全柴动力未来5年的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他表示:“未来,全柴动力要走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将主业做精、做强,保持发动机主业的行业竞争力,此外,还要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创新发展,并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此支持企业品牌的向上发展。”

  面向全新的“十四五”规划,会上,全柴动力总经理徐玉良进一步表示,未来5年,全柴将继续聚焦发动机主业,并启动新一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储备项目,提升技术、质量、服务水平,打造小缸径的精品发动机产品,坚守发动机行业第一阵营。

   

  全方位发力 打响国六升级战

  当下,国六标准的升级之战已然打响,对于发动机企业而言,排放标准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排放标准和用户需求不断升级的市场背景下,低排放、低油耗、轻量化的产品成为各企业布局的重点。

  基于不断升级的市场和用户需求,会上,全柴正式发布两大车用国六产品子品牌——“智威”和“博悦”,加快国六发动机的市场推广步伐。

   

  在国六产品布局方面,据介绍,全柴动力的车用发动机产品体系已经覆盖G、H、Q三大平台,目前,已配装福田、江淮、东风等20多家整车企业,累计投放市场1万多辆国六整车。

  历数每一次排放标准的升级,全柴动力都走在了行业前列,自然,这与全柴动力的前瞻布局不无关系。其实,在国六排放标准升级方面,全柴动力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了国六发动机的开发工作,并提前三年完成了国六发动机产品布局。早在2017年,搭载全柴动力国六柴油发动机的轻卡样车就已成功下线。

  在国六产品研发方面,全柴动力技术中心副主任余磊表示,经过多年持续的产品开发与积累,全柴动力在发动机标定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核心体系。此外,全柴动力还将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基于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未来,还将在混动、增程式、氢能源等方面继续探索。

   

  据介绍,全柴动力在技术研发上始终坚持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目前拥有研发团队350余人,并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还与里卡多、AVL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其技术研发的先进性。

  徐玉良进一步表示,在新一轮的排放标准升级中,全柴动力始终坚持从市场和用户需求出发,每一款产品在投放市场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室试验、三高试验和道路试验等,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设计目标的实现,以高水平的研发和高质量的产品打造国内中小功率内燃机的领军品牌。

  此外,国六排放标准的升级,不仅对产品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也对企业的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服务方面,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升级,全柴动力也建立了相应的配套体系,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全柴动力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程晓晨表示,目前,全柴动力已经建立了1059家服务站和37家配件供应站,服务响应迅速,备件供应充足,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贴心的服务。

  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全柴动力要抓住机会,对服务网络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做好服务网络数量、服务半径、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建立适应产品多样性的服务模式,与主机厂、销售商开展联合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通过线上系统实现服务过程可视化。

   

  编辑:黄霞 图片拍摄:童丽娟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