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地平线张玉峰:我们是最懂算法的芯片公司
中国汽车报网 ·  孙焕玉 ·  2020-09-08

  9月5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期间,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接受了媒体专访,就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地平线的发展规划等话题进行了解答。

   

  ■地平线是国内首家实现智慧AI芯片量产的企业

  “在我国,国内主机厂,也包括海外主机厂对中国芯片的采购、使用还是非常关注国产化这一领域的。”张玉峰说,不管它们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还是作为战略任务,对于国内芯片企业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

  张玉峰表示,地平线在国内属于真正第一家实现智慧AI芯片量产的企业,全球来看,目前还只有三家企业研发出了车规级AI芯片的产品,包括英特尔、英伟达和地平线。“我们于今年3月实现的量产,已经被长安UNI-T应用,在五六月时已正式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张玉峰说。

  不过,张玉峰也指出,从产业整体来看,芯片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很长,包括EDA设计工具、晶圆厂、封装厂等,对于企业来说,还有很多关键环节需要补齐。他举例称,现在国内能够做到的制程相比海外还有差距,车规级又强调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这一领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把车规级流片打磨得比较稳定。

  ■“我们是最懂算法的芯片公司和最懂芯片的算法公司”

  “我们是最懂算法的芯片公司和最懂芯片的算法公司。”说起地平线的优势,张玉峰很是骄傲。“在AI芯片这一领域,从全球来看,地平线做的还是不错的。我们的核心产品就是芯片+算法+供应链+服务,而且我们的算法也不是绑定的。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软硬的协同,可以做协同式的设计和优化。事实上,在AI运用上,往往场景决定什么样的AI算法能够满足产品需求,而算法又去定义什么样的AI加速芯片架构是最能够有效去执行这个算法的。”他说,地平线能够从场景到算法到芯片协同一致、一体的把这个长链条做透,这是地平线的优势。

  “地平线不同于传统芯片公司。”张玉峰说,传统芯片公司做AI加速有很多不成功的例子,原因在于他们缺少对AI算法和场景理解的人员。

  ■单车智能是前提  车路协调是锦上添花

  从全球和我国的对比来看,在自动驾驶领域,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我国更强调网联智能,而欧美更强调单车智能。对于这种差异的出现,张玉峰也有自己的理解。

  “国情是差异的重要原因。”张玉峰说,首先,在欧美,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远不如中国,也因此,在改造道路基础设施、增加车路协同设备等各方面,欧美是非常困难的。以美国为例,相对我国,美国地广人稀,所以他们的道路整体状况会相对简单一些。

  虽然我国更强调车路协同,但单纯从技术上来讲,张玉峰认为我们还是需要把单车智能做到足够高的程度,这是前提和基础。“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安全,车本身必须足够智能、足够有能力地安全处理一些应急情况,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基础设施。”张玉峰说。

  当然,张玉峰也强调,两者的协同发展更有利于行业的进步。“在单车智能上做到足够智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实现完全无人驾驶的商业化和规模化需要更长的时间。”他说,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相对车路协调,短期内单车智能会做到比较高的程度,但在这个过程中,车路协同的技术能够给单车提供额外的更高的安全性和统筹协调的效率性。因为它首先解决了超视距感知问题。另外,有了车路协同后,可以把很多的数据拿去进行统筹处理,然后分发给相应交通参与者,让车能感知的更远、更多。“我的观点是,车路协同是锦上添花,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我们加速自动驾驶量产化、规模化落地的一个捷径,因为从整个自动驾驶级别能力提升和完全无人驾驶规模化量产落地来讲,还是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编辑:黄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