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界”到成为名正言顺的零部件供应商,华为正在不断突破自我。
8月17日,记者在天眼查上发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13日发生了工商信息变更,其经营范围新增“汽车零部件及智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华为本来就有很强的科技基因,近几年一直在向汽车零部件领域延伸。“华为正在面临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严峻考验,此时新增汽车零部件经营范围,一方面是其有技术作为‘底气’,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将汽车零部件作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体现了积极向新领域开拓的勇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为发力零部件没有问题,但如果现在造车就有些勉为其难。
■持续发力汽车零部件业务
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华为内部的计划显示,华为将大力推进智能汽车业务的发展,目标是在2025年成为“首屈一指”的智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表明,汽车零部件正是华为所看重并可大有作为的一个新空间。”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华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尤其是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上,其在雷达技术研发方面独具优势。
近来,一则“华为有一万人在研究激光雷达”消息出现在网上。对此,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总裁王军表示,该消息不实。他向记者澄清说,其实自己在近日一次会议上已经讲过,一是华为有专门的团队研发激光雷达,二是华为在武汉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这并不是一件事。但华为正在有针对性地突破自动驾驶的雷达技术,却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国内的77G毫米波雷达市场几乎一直为国外巨头所垄断,而华为正为打破这一垄断在努力。“华为所掌握的5G技术与车载雷达技术有相通之处,华为可以将相关技术移植到雷达上,将毫米波雷达做到激光雷达的高清晰度,而且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王军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华为也在研究比现有产品清晰度更高的100线-200线的激光雷达,产品价格可低至200-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400-3500元),并支持所有智能汽车。据悉,现有的激光雷达清晰度能达到64线已是高清级产品,国外这类高清级产品售价一般在数千到数万美元之间。
“华为不造车,只希望帮助车企造好车。”王军再次重申这一观点,为华为经营范围新增零部件等相关业务作出注解。
■打造自有软件系统
近日,华为公布了三大车载系统,即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分别涉及智能汽车的座舱、驾驶、控制系统。
“为了将鸿蒙操作系统从4.0版本升级至5.0版本,我们集中了一万名程序员用了9个月时间才完成了基础版本。”王军介绍,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可实现座舱软硬件连接解耦。而且,这一操作系统具有低延时、高安全性、流畅度好、占用空间小等优点,还能实现与手机等跨屏操作,在很多方面优于国外操作系统。就一辆车的架构而言,仅有上述三个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协调这些功能的“总调度”,而华为的VehicleStack正是这样的“总调度”,其可以根据整车应用场景和体验需求调用系统能力,实现良好的性能和体验,而且适用于不同车型。
“仅有软件定义不了汽车,还要软件硬件结合才能真正定义汽车。”王军对于近来热议的“软件定义汽车”,有着自己的认识。
■困境中突围的新选择
尽管华为在智能、通信、5G等技术上有较为丰富的储备、领先的优势,但近来在遭遇外界种种挑战的情况下,供应链危机日益凸显。
“华为近年来发展并不顺利,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挑战,尤其是今年以来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不轻松,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家有技术实力的企业,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其目前发力汽车零部件的基础已经基本具备。”杜芳慈认为,华为已有芯片设计,但最大的短板是芯片制造,这日渐成为华为发展中“卡脖子”的问题。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忧虑。
但是,这一短板不是一时一刻能解决的。好在,目前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更为现实。截至目前,华为已经与一汽、长城、长安、东风、北汽、奥迪等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华为的部分汽车零部件产品正在加速进入量产车型的供应链,如5G车联网、巴龙5000通信模块、HiCar智慧互联解决方案等,日前上市的比亚迪汉等新车型上已经搭载了华为5G通信模块。
目前看来,华为的汽车零部件已经在芯片设计、雷达、软件、智能化、网联化等硬件、软件方面迈出了一连串坚实步伐,面对智能汽车渐行渐近的趋势,华为投身汽车零部件的行动已经表明了其信心。“希望华为在汽车零部件的竞争中,也能像发展5G技术一样站上行业前列。”曹鹤所言,也是业界共同的期待。
编辑:黄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