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见证自主研发硬实力 奔腾T77PRO 1.5T“中国芯”不输合资
中国汽车报网 ·  张海天 ·  2020-05-19

  2020年,汽车市场上半年的“开局”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车企的神经都紧绷了起来,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市场整体惨淡的销售业绩,将车市的变化和竞争环境的加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并非所有车企都受到了负面影响,仍然有少部分车企在如此环境下实现了逆势增长,一汽奔腾便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一汽奔腾累计终端销售超2.2万辆,同比提升12%,实现了两位数增幅。在一汽奔腾逆势增长的背后,除了疫情期间在线上营销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之外,产品力的提升也是助力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奔腾T77 PRO配装的1.5L涡轮增压发动机为例,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它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还兼顾了动力输出,尤其是39%的最高热效率,在同级别中已经达到了第一梯队的水准。

  作为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发动机之于整车,可以比作心脏和人的关系,也是衡量整车厂技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维度。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作为制造行业“排头兵”的汽车企业,近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部分领军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逆袭,一汽奔腾自主研发的1.5T发动机就是中国制造工业崛起的证明。

   

  ■综合实力超越同级,最强“中国芯”实至名归

  双积分政策和严苛的国六标准推出后,国内有许多主机厂直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一汽奔腾却加强自主研发,将发动机技术再次升级,并正式迈入“动力 3.0 时代”。此前,搭载于奔腾T77的1.2T发动机是“中国心”2018年度十佳发动机之一。而现在,以十佳标准打造的全新发动机——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是一汽奔腾基于第三代智擎魔方科技,打造的面向下一代排放、油耗法规标准的全新动力平台。1.2T已经在市场中得到技术认可,站在此高标准之上,技术获得进一步提高升华,1.5T发动机找到了整车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最佳平衡点,保证动力的同时更节油,综合实力已在哈弗H6、广汽传祺GS4、荣威RX5等同级车型之上,在众多”中国芯“中脱颖而出。

  ■“米勒循环”加持,燃油经济性碾压合资

  更低的油耗和排放都要归功于一汽奔腾的发动机技术,也让这台发动机有实力PK合资品牌。众所周知,动力与节油是一个矛盾体,奔腾T77 Pro搭载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CA4GB15TD-30,既保证动力,又提高了燃油经济性,也能有效降低用车成本。拥有如此优秀的品质得益于该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米勒循环技术,项技术是目前人类最前沿的发动机科技之一,传统的大部分发动机工作的时候都是压缩多少,膨胀多少。相当于做买卖平进平出,没有利润。而米勒循环则有效地解决了盈利的问题,通过控制气门早关,来实现膨胀比大于压缩比,废气的利用率再次提升,进而让燃烧过程效率更高,奔腾T77 PRO搭载的1.5T发动机就是利用这项技术将压缩比提高至11.5,以此来实现省油的目的。

   

  不光拥有提高压缩比的能力,米勒循环技术将发动机活塞转动做功,热能转化成动能,让该发动机的热效率增长至39%。目前大部分汽车发动机的热效率在28%~33%之间,显然热效率越高,燃油经济性就越出色,奔腾T77 Pro搭载的1.5T发动机即便是与合资车企研发的发动机相比,其节油实力也不惶多让。拿奔腾T77 Pro这台39%热效率的发动机算一笔帐,咱们用一台33%热效率发动机,百公里平均油耗7升,一年行驶15000公里的汽车来做参照,升级为39%热效率发动机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可以提升15%~20%,一年至少能省下200升汽油,最重要的是排放满足严苛的国六b法规要求,也是为全球的环保大业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动机技术一向被视为车企的硬实力,奔腾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自己自主研发的先进发动机,已在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上拥有可比肩合资的卓越实力,也代表着中国汽车发动机研发已达到先进水平。

  ■自主研发崛起,奔腾刷新国产车新高度

  得发动机者得天下。如果说发动机是汽车前进的动力源泉,那么以发动机为核心的自主研发能力是消费者衡量自主品牌的一个基础标准。作为自主品牌不断突破创新的代表企业,一汽奔腾始终坚持“产品向上”,不断突破发动机技术壁垒,尤其是在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研发姿态依旧保持不变。

  在被合资品牌打压多年后,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由不信任到愿意去尝试,全因有一汽奔腾这样的车企,不断在核心领域深耕,一步一步积累技术实力,逐渐成长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标杆。未来,奔腾将以不忘初心的执着创新,为全球用户带来澎湃流畅的动力体验。

  编辑:黄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