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巴西铌科学与技术合作四十年国际研讨会暨庆祝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据介绍,为总结四十年来我国铌微合金化技术的成就,进一步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的高品质发展,中信集团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巴西矿冶公司举办此次大会,向在中国为铌的科技开发、应用和推广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颁发奖章。
本次大会由中信集团、巴西矿冶公司、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中信金属承办。来自中国宝武钢铁集团、鞍钢集团、太原钢铁(集团)、首钢集团等钢铁行业单位,以及汽车行业、能源行业、建筑结构行业等上下游单位和科研院所,来自巴西、美国、欧洲、新加坡等专家学者200余领导专家参加了大会。
40周年 实现共同发展
铌微合金化技术是低合金高强度钢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巴西矿冶公司 1979 年将国际先进的 Microalloying’75 微合金化技术介绍到中国,40 年来和中国钢铁行业密切合作,持续支持中国铌微合金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中国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信金属现是世界最大铌产品供应商巴西矿冶公司CBMM在中国的独家分销商。
中信集团副总经理徐佐
中信集团副总经理徐佐指出两国企业界共同努力,深度合作,促进了中国铌科学技术普及,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和下游工业技术进步。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工业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对复杂挑战,中国和巴西企业界有责任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应对风险和挑战。他最后对两国铌科学技术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共生共享,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坚持把握机遇,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三是坚持创新引领,拥抱铌科学技术未来,为中国乃至全球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指出,中国钢铁工业已经从高速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回顾历史,科技创新是支撑中国钢铁工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核心要素,中信和巴西矿冶公司在推进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其“产学研用”技术推广模式在行业内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钢铁工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在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汽车、建筑钢结构、公铁路大桥、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高强度、高性能钢材正在逐步取代普通低强度钢,从而达到降低钢材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节能环保,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纪念中国-巴西铌科学与技术合作40年,表彰对中国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大会颁发了“中国-巴西铌科学与技术合作四十年”-终生成就奖、创新团队奖、杰出贡献奖、铌钢先锋奖四个奖项。付俊岩、干勇、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名誉主任翁宇庆等15资深专家获得“终生成就奖”,宝钢研究院等20个单位获得了创新团队奖,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等55位专家学者获得“杰出贡献奖”,朱国森等铌科学与技术践行者获得“铌钢先锋奖”。
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是各国汽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汽车轻量化作为当前和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高强度钢,尤其是微合金化高强度钢,因具有较低的成本、成熟的制造工艺,以及高性能特点,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在多年的合作中,涌现了一批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的专家和团队,他们通过微合金化设计,获得具有高强度及良好韧性材料,铌微合金成果颇丰,支撑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郭爱民表示,含铌高强汽车钢对汽车安全性和轻量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过去20年,中国含铌高强汽车钢消费量从36万吨增长到1600多万吨,远高于同期汽车产量增速。
2007年,中信金属作为伙伴单位与12家成员单位一起组建成立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信金属于2012年开始连续5年与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中国汽车材料网联合组 织了 5届“汽车车身轻量化选材与Benchmark技术材研讨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3届 “中国汽车Benchmark技术和性能开发论坛",形成了首个汽车行业Benchmark交流平台。
中信金属围绕汽车钢开发和应用的国内外差距,设立了20余项产业链技术合作项目,先后与上下游企业开发了轻量化车架及材料、轻量化车轮及材料、轻量化悬架及材料、轻量化车身构件及材料、轻量化半挂车及上装和材料、高性能齿轮及材料等一系列高性能轻量化汽车总成、零件的成套解决方案。
此外,中信金属还联合上下游行业开发轻量化车架、车轮、挂车等,降低了能耗和排放、提高了产品性能和质量。经过近十年的协同技术攻关,大量的新型零部件、新材料得以应用,商用车整体减重约15%,降低了能耗和排放,提高了产品性能和质量。
新能源汽车涉及的产业链众多,关键零部件及关键材料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带动作用显著。含铌电池电极材料、纳米晶电控材料及含锯硅钢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以支撑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提升。
“2018年中国铌铁消耗强度达到40g/吨,与日本及美国比,仍有40-50g/吨的差距,中国铌微合金化钢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信-CBMM愿与各界同仁一起,共同促进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国外差距,使铌科学技术受益于更多的行业,促进社会不断发展。”郭爱民说。
编辑:黄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