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29日,2019国际机动车污染防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逐梦蓝天 精准减排”,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约500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近期大家关注的国六标准、IM制度、运输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贺泓院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燕中凯副秘书长,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敏,北京市环保局李昆生处长,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莅临会议。本次会议主会场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检测认证事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方茂东主持。
本次会议围绕6大主题进行专题报告,分别是国内机动车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与产业发展;国内外机动车排放标准法规动态与经验分享;下一阶段排放标准升级与技术路线;高排放柴油机/船舶排放治理升级技术与应用;在用车排放检测与维修(I/M)制度实施与关键技术;燃料与润滑油评测及其低排放控制技术。
催化剂在后处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在汽车企业和机构致力于研发新型的催化剂,摆脱贵金属的高成本。贺泓院士给大家分享了最新科研成果,着重介绍了新型小孔分子筛催化剂。与会人士表示,贺泓院士的分享启发了研究思路。
我国正处于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时期,攻坚行动进展如何?下一步会有什么打算?王军芳博士代表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丁焰发表了演讲。攻坚行动分为四个部分:清洁柴油车行动、清洁柴油机行动、小潮运输行动、清洁油品行动,重推进建设“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加强运输结构调整,并不断提高油品质量。
“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的关键在于OBD,天地车人(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天田分享了《基于在用车远程监控平台识别车辆异常行为的技术方案》,让大家对监控体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机动车作为移动污染源成为重点治理目标,今天的移动源污染物与几年前有所不同,随之而来是治理目标与手段也将发生变化。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项目办公室主任倪红发表了《我国移动源排放标准现状与进展》的演讲,她在演讲中提到,今后监控不搞一刀切,将采用分类指导,新车和在用车标准将不同,各类产品类型依据特性,提出不同控制要求;灵活实施机制。
为了治理机动车污染,实施I/M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项工作有些地方做得好,有些地方还没有发挥出足够的效能。在会上,多位演讲者从不同的角度谈了I/M制度。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龚巍巍主任工程师分享了《我国实施I/M制度的认识与思考》,帮助大家进一步认清I/M制度。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沈姝的演讲题为《在用车I/M制度及方案探讨》,她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实施制度的法律依据及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将被国内借用。深圳车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广歆从实践的角度谈了I/M制度的建设方案。
机动车污染治理离不开油品质量的不断改善。据了解,全国油品质量已经成为机动车污染治理的突出问题,多位专家就此谈了观点和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