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晓阳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发展中心理事长。他早年入职通用汽车和德尔福,负责全球采购方面的工作,其后进入福特汽车中国,主管采购与供应商技术质量支持;接下来,又先后担任华晨汽车采购总裁和神龙汽车总经理助理兼采购部长;随后,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2018年下半年,加入法拉第未来(FF)美国公司。
宁晓阳在国内与国际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有超过40年的从业经历,是一位既了解汽车行业又知晓企业情况的资深“汽车人”。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资历,使其成为评述自主汽车零部件业发展的最合适人选之一。
■属于中小型企业的机会不多
《中国汽车报》:2018年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显示,在整车一级配套体系中,庞大的自主零部件群体仅占20%的市场份额,大多数自主零部件企业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处于低端市场;而外商独资占50%,中外合资占30%,且多占据着中高端配套市场。你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宁晓阳:自主零部件企业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主流的自主汽车集团附属零部件公司,由于存在隶属关系,它们的配套规模和市场份额更大一些;二是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它们有海外跨国公司技术和品牌支持,市场开拓成绩也相对较好;三是独立的自主零部件供应商,其中包括规模百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但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而这部分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在我国数量最多,估计占比达到70%~80%,所以大家常说自主零部件行业实力较弱,我认为主要是指这些企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由我国汽车工业整体发展情况决定。我国汽车工业真正高速发展是在最近30多年,自主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发展。与拥有百年历史的零部件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积累的时间还很短。其次,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处于产业链下游,整体利润偏低,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不足,也就跟不上整车企业的技术提升步伐,很难承担整车企业主要的配套业务。第三,国内主流的整车企业,包括自主品牌,很多采用外资企业的技术平台,它们在关键零部件上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优先选择外资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所以自主零部件企业很难获得重要产品的配套机会。有时候,自主零部件企业也能开发一些产品,但不够成熟,如果它们能获得机会,也将逐渐走向成熟。我国拥有开放的汽车市场,而且竞争非常激烈,整车企业不会、也不能给这些中小型自主零部件企业慢慢来的机会,所以它们很难成长。
■有三项原则和一个附加项
《中国汽车报》:在你看来,什么模式的整零关系,更适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宁晓阳:现在大家总是提“整零关系”这个说法。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企业发展确实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有时候我甚至认为是伪命题。中国汽车市场是完全开放、市场化运作的市场,整车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每一款产品的投放都增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它们不可能承担试错的市场风险,去迁就实力不足的零部件企业。所以,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应该认真思考如何面对挑战,而不是试图走捷径。
自主零部件企业应当从这几方面入手。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质量稳定性、制造水平、成本管控能力……都是零部件企业的基本功,必须要加大投入、持续提升。第二,清楚地了解整车企业的要求,包括工具和方法,要与整车企业有共同语言,才能获得沟通、提升的机会,也才可能得到整车企业的理解和支持。第三,不要好高骛远,一开始就要进入外资整车企业的配套范围,可以先以自主品牌整车企业或二级配套为切入点,稳步发展,逐渐成长。另外,还有一个方法,类似附加题,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选做——自主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可以借国外汽车产业出现低谷的时候,寻找开发国际市场的机会,有条件的可以考虑收购外资企业。这样做有利于缩短自主零部件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周期,或许能够利用收购对象的品牌,进入国内主流整车企业或海外的一些市场,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三大优势
《中国汽车报》:目前,零部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开拓中国市场,表现之一就是与自主品牌车企建立了更密切的合作关系,比如爱信分别与吉利、广汽合资。这对自主零部件的产业化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主零部件企业如何破局?
宁晓阳:这种情况体现出自主整车企业在快速发展,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均实现了提升,对外资零部件企业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性增加了,引起了它们的重视。这是件好事。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确实挤压了自主零部件企业的空间。但我们只能应对挑战,没有别的选择。
自主零部件企业应树立信心,我们有一些与外资零部件企业不同的优势。首先,自主零部件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本地化的优势,或者称之为中国市场适配性开发的优势。自主零部件企业更了解中国市场,能够更贴合中国客户的需求。外资企业如果想做一些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改变,要比自主企业付出更多,因为其技术资源、产品开发可能是在海外进行的。其次,要发挥成本优势。中国市场是一个对成本比较敏感的市场,自主零部件企业相对来说具有综合的成本优势。尤其在中低端市场,客户经常会倾向于低成本产品。再次,自主零部件企业可以发挥速度的优势。整车企业希望尽快推出新产品,外资零部件企业的体系建设比较成熟,有固定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点,而且可能涉及海外多地的资源,很难缩短时间。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在时间安排上更灵活,更容易集中资源攻坚,员工也更有可能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有时候会比外资公司早几周甚至一个月交付产品,这对整车企业是很大的支持。此外,速度还包括反应的速度,比如,自主零部件企业能快速为整车企业提供设计更改、样件试制及其他技术服务支持。
■盲目收购要不得
《中国汽车报》:你曾多次参与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在你看来,自主零部件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或资产作为标的?
宁晓阳:最近十年是中国零部件企业跨国并购发展最快的十年,不论数量还是金额,这十年都是前十年的数倍。
每家企业的收购情况不尽相同,整体来看,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定要非常清楚地了解收购标的,因为标的企业可能涉及很多的债务关系和法律关系,意向收购方必须进行彻底调查。比如,曾经有一家中国零部件企业A想要收购海外一家企业B,A希望借助B的技术和品牌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在双方几乎就要签订合同的时候,A机缘巧合地得知一个信息,B的产品中有一套系统,其中用的一款零部件由企业C生产,而这款零部件的专利禁止在中国使用,收购最后终止了。假如A没有得到这个消息,盲目收购了,却不能把产品引入中国市场,B在海外市场又亏损,那这项收购肯定将是赔本买卖。
第二,收购前一定要了解被收购企业所在的产业,不要听到所谓的“朝阳产业”说法就盲目进入。我个人的建议是收购与自己产业链位置相近的企业,这样双方的资源和产业链优势可以互补,或起码弥补自身在产业链某个位置上的弱势。
第三,收购之前双方的管理团队一定要多接触,尽力了解。一般收购初期尤其最初三年,为了平稳过渡,一般不会大规模撤换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团队。这样的话,双方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要能够互相衔接、互相融合才能顺利展开工作。比如说,海外被收购方的CEO,可能很强势、很固执、很傲慢,那收购后双方的合作就很难展开。
第四,自主零部件企业要尽快培养属于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自主零部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应对未来国际化市场的经营和发展。
编辑:庞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