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携三大主打产品亮相天津客车展 东风德纳助推新能源车“换挡提速”
中国汽车报 ·  姚会法 ·  2018-04-27

  4月20-22日,CTIB国际客运交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隆重展开,东风德纳车桥携三款新能源主打产品再次高调亮相,与展会主题“低碳出行,志享未来”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三大主打产品亮相天津客车展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部规划支持部部长范顺湘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此次参展的三款产品均是近年来公司的主打产品,也是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他介绍,其中的一款D350客车桥是东风德纳车桥最新研发的产品,今年年初刚刚上市,该产品采用轻量化设计技术及德纳低噪声、高功率密度设计技术,适用于7-9米客车(含常规能源及新能源)。

 

  据悉,D350具有5大亮点:一是高可靠性,产品疲劳寿命提升2.5倍,有效减少维修频次,节约维保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二是轻量化,整体重量减轻30kg以上,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三是低噪声,噪音降低2-4分贝,提高驾乘舒适性。四是低维护成本,产品间隔维护里程达到10万公里,有效降低生命周期内维护成本;五是反拖力矩提升20%,有利于提高新能源车型经济性(延长续行里程、节电)。

  而作为展会的另一款明星产品,客车专用桥P1301再次高调亮相。据悉,P1301为第三代新能源客车桥,是东风德纳车桥在做足市场调研功课的基础上,联合母公司德纳,针对当前客车市场应用特性量身打造,并与国际接轨的全新产品。P1301申请国家专利15项,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经济性、高舒适性、高维保间隔里程五大优势。P1301拥有11吨、13吨两大平台,是10-11米公交车,以及10米以上公路、旅游客车的理想标配,同时满足各类新能源客车的需求。

  “有所不同的是,为满足市场定制化、差异化的需求,东风德纳车桥对P1301平台进行了拓展升级,形成4个产品系列。除标准公交版、标准旅游版、超值共享版三个系列外,还首次推出10M以上大型客车超长质保版。”范顺湘表示,拓展升级后的产品不但丰富扩展了产品线,而且为细分车型提供了最优的车桥解决方案,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使用价值。截止今年2月,P1301市场应用已超过1.5万套,其中搭载整车出口近2000套。P1301凭借其良好的市场表现,得到用户的一致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纯电动驱动桥EP-Axle6是今年6月即将上市的第四代新能源产品,集电机、传动轴、驱动桥为一体的“三合一”产品,具有集成化、轻量化、高传动效率、高可靠性、高质保里程等优势。目前已搭载深圳海梁科技与东风襄旅联合研发的6米“阿尔法巴”无人驾驶纯电动城市公交车、东风商用车、东风柳汽、东风特汽6米纯电动轻卡等车型进行用户体验。

  “此三款产品的成功投放市场,是东风德纳车桥秉承“创新驱动,引领未来”的理念,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晶,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已经成为助推新能源车换挡提速的利器。”范顺湘说。

 

  

  与整车做好“四化”衔接

  众所周知,在汽车零部件当中,车桥起着承载、传动、减速和制动的关键作用, 是汽车构造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车桥成为了新的爆发点。

  对此范顺湘表示认同,他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说,目前在公司的客车产品销售比例中,超过80%的销售份额是来自新能源客车,东风德纳与两通三龙、东风襄旅、银隆、中车、比亚迪等主流客车企业在新能源车桥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新能源车桥市场份额达75%。

  据了解,东风德纳自合资成立以来,就一直潜心研发新能源客车驱动桥, 在东风和德纳两个母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始终坚持“销售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理念,在行业中率先倡导“五代新能源”概念。即第一代电瓶观光车、无轨电车用桥;第二代以462驱动桥为代表的混合动力客车桥;第三代以P1301为代表的中央直驱纯电动驱动桥;第四代以EP-Axle6为代表的电机与主减集成电驱桥;第五代为分布式电驱动车桥系统。“未来,东风德纳车桥还将陆续推出5米以上纯电动客车、GVW3吨以上纯电动物流车及专用车的深度集成电驱桥、分布式电驱动车桥系统。”范顺湘说。

  同时,范顺湘一再向记者强调,未来的汽车工业将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东风德纳作为商用车桥行业领军企业,将致力于更好地与整车做好“四化”的衔接,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在驱动桥的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和智能化上加大研发和投入,为新能源商用车提供高可靠性、高传动效率、低维护成本的电驱动车桥系统,助推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

编辑:黄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