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精进电动十年创业 永远在创新的路上
中国汽车报 ·  李开君 ·  2018-04-26

  4月21日,是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纪念日,今年的4月21日,公司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创业10年的庆典。

  工程师的创业

 

  十年,对一个企业并不长,对一个创业公司而言,已经过了好几个生死劫。

  精进电动公司从2008起步,但前面还有长达三年的准备期。 2005年,还在美国整车企业工作的余平看到了电动化零部件的缺失和市场机会,启动了精进电动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开始联系早期投资人,并开始多方“找人”,组织创业团队。一年以后,蔡蔚博士的加入团队,几经变化的创始团队才算稳定下来。2008初公司落地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科技园的孵化器,公司正式开始运营。凭借着仅有的160万美元创业资金,开始打造一个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

  3年后,精进电动率先建成我国第一条年产3万台增程发电机和6万台驱动电机的生产线,2011年实现了产销和出口量就超过了万台,并批量出口给美国客户。2014年,精进电动挺进国内商用车市场,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新能源客车驱动电机系统的领军地位。

  短短十年,精进电动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为美国克莱斯勒、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长城汽车、东风集团、一汽集团、长安汽车、万向卡玛、北汽福田、中通客车、厦门金龙、海格客车、厦门金旅、珠海银隆、南京金龙、郑州比克、、小鹏汽车、前途汽车等60多家车企提供电机系统、电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的配套。

  定位电动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成长

  据了解,当初余平开始写创业计划时,纠结过到底是做电机,还是电驱动总成,还是电动系统。最后将公司命名“电动”,事实证明他们当年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公司正式是沿着这个“电动化”方向迅速向前发展,与“电动”相关的领域他们都在涉足。

  但是公司初创,资源有限,所以精进电动从电机本体做起,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和壮大,精进电动逐渐加入电机控制器、混动离合器、减速器、变速器和动力系统控制软件等,进而加入了整车控制器,2017年再加入储能相关的业务,通过产品系列的更新和完善,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电动系统解决方案,电机、控制器、变速器、混合动力总成、动力电池包和电动系统等关键部件。

  机遇总是给有眼光的人,精进电动的发展正好与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谋而合。国家给精进电动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在“十二五”期间,精进电动承担和参与了8项国家863项目(包括牵头2项),参加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4项。同时承担多项北京市和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或产业化专项。十三五期间,精进电动承担着更多的国家和地方级的科技任务。

 

  不懈创新 向发达国家出口核心技术

  余平介绍,精进的电驱动产品,“十二五”期间解决了从无到有,“十三五“电驱动产品要实现从有到优的发展。

  工程师出身的两位创始人从未放弃过对技术提升的追求。据介绍,随着产量的提升,精进电驱动总成逐渐集成化,精进电动

  “220系列”第二代高速电机和高速减速器总成在电磁、机械结构和控制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实现了比上一代产品更加出色的效率、轻量化和噪音表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而精进电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电机和电机-减速-电控一体化总成,将在2019年9月投产,新一代“三合一”电驱动总成”将实现动力、效率、轻量化、重量、振动噪音和成本水平的更好表现,300Nm系列电机转速提高到16,000转以上,进一步引领行业的技术进步。在混合动力方面,精进电动已经是商用车混合动力的绝对领军企业,公司的的乘用车油冷双电机混联混合动力总成已经有八个量产客户。

  余平表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总成化、集成化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做好“大总成”和“大系统”业务,精进电动历经十年打造的各个部件技术和生产能力是最根本的支撑,同时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精进电动在10年的发展中,一直走中高端路线,走技术和品质路线,参与国际竞争,真正实现了核心技术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余平说。

  据介绍,精进电动为美欧出口客户开发产品,实际上也实现了技术出口。比如为菲斯科(现万向卡玛)开发的电机,是国际上产销量最高的增程电动发电机和驱动电机之一;还有给克莱斯勒“大捷龙”混合动力变速器开发的电机,正在驱动美国谷歌旗下的Waymo 的智能驾驶汽车等。目前精进电动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和纯电、混动系统为数不多的出口欧美发达国家的供应商。

  “精进电动的发展目标就是,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最好的电动系统产品。这也是我对企业的愿景。”余平说。

 

  采访手记

  中国制造的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4月21日,北京春雨淅沥,一洗多日的雾霾。精进电动在这场春雨的洗礼下,迎来了火红的十周年庆典。

  他们的庆祝方式充满了“工程师”特色,不秀成绩单,不谈革命史。而是邀请行业最知名的专家、学者、主机厂,认认真真举办了一场新能源汽车技术高端论坛。“工程师“出身的两位创始人在台上对技术纵横捭阖,他们是从容的、自信的、陶醉的。

  这场雨也没有挡住参与欢庆的脚步。4个小时的论坛,4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晚来的人只能站在后排,中途没有人离场,每位观众都举着手机咔嚓PPT,生怕漏掉一页。

  PPT都是一张一张的图表、曲线和和数据,他们在认真做事,尝试在材料、工艺、工况下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性能与舒适及成本的平衡。

  他们没想弯道超车,他们深知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技术研发上的差距,他们与高校科研机构、与主机厂一起,开发更好的产品,探寻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苦苦寻找创新突破点,甚至向跨国公司出口自己的核心技术。

  正如会场清华大学原汽车系主任李克强所说,“技术是一家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技术才能谈管理。”

  推动历史的人不一定是王侯将相。有这群对技术痴迷的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点点推动中国汽车新的能源驱动方式进步,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希望。

  编辑:黄霞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