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新一轮中国经济和钢铁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恰恰也是新一轮的战略机遇。”中信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献文如是说。
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会暨中信—CBMM R&D项目报告会现场
中信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献文
4月12日-13日,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会暨中信—CBMM R&D项目报告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汽车行业、钢铁行业、高校及各大媒体齐聚一堂,了解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铌微合金技术的最新进展。
会议同期,主办方还举行了中信铌钢科技发展奖应用类奖项-中信铌钢技术进步奖2017年度获奖项目的颁奖仪式,“大型水电站用高强度易焊接厚板与配套焊材焊接工艺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该奖项。中信铌钢科技发展奖是在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的登记奖项,下设技术进步奖(应用类)、优秀论文奖(研究类)和研究项目奖(种子类)等三类奖项,自2008年备案以来在国家奖励办的指导下已成为钢铁及其下游行业的极具影响力的奖项。
据本次年会主持人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简称:中心)常务副主任郭爱民介绍,中心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心坚持产学研用产业链合作模式,以推动中国铌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下游制造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引领含铌高性能钢铁材料的技术进步。
汽车高速发展 含铌高强钢助力汽车轻量化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在致辞中指出,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是拉动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技术通讯发展的先导性产业,更是我国建设制造性强国的支撑性产业。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超过19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中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不会动摇。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还会保持巨大的增长空间,那么对于高性能钢铁材料的需求也将非常巨大。
侯福深进一步强调,“汽车轻量化技术是支撑汽车产品开发重要的共性技术,未来轻量化技术也将更多地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结合,推动两个领域之间更多地互动与融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最早成立汽车轻量化联盟,从2007年到现在已经历11个年头,联盟单位将近100家,包括汽车材料、零部件企业以及高校等学术机构。中信金属有限公司是汽车轻量化联盟的重要组成单位,长期以来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是汽车用钢产业化的推广者。
中国金属学会原副理事长李文秀
中国金属学会原副理事长李文秀印证了上述观点。“近40多年来,中信金属有限公司、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在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下游产品升级换代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也与钢铁和下游企业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特别是通过搭建钢铁和下游工业的‘产学研用’技术平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文秀强调,30年前中国含铌钢产量从仅有几万吨,含铌钢品种只有几个,2017年中国含铌钢产量已经超过5000多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含铌钢生产国家,而含铌品种更是应用到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各领域之中。
李文秀指出,含铌高强钢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最活跃的研究应用领域,从西气东输管道项目低碳高铌X80管线钢,再到汽车轻量化用高强钢;从电站高温合金到飞机火箭,铌扮演了“味精”的角色,只要一点点,效果却很明显。
中心在汽车钢领域研究进展突出
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郭爱民
郭爱民在中心年度工作报告中汇报指出,在汽车领域,结合汽车轻量化发展方向,中心联合汽车行业上下游优势单位产业链联合攻关,利用“铌微合金化技术”推动汽车轻量化。
商用车方面,中心相继开发了轻量化700MPa级大梁、DP500级车轮、1500MPa级悬架板簧成套零部件技术,开发了挂车、自卸车、厢式货车、仓栏车轻量化成套解决方案,整车减重达到18-25%。其中,2017年开展“一带一路”专用的中置轴物流运输车轻量化研发,成功开发的车型已经在“一带一路”中线,即河南郑州——西安——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国家应用。
乘用车方面,通过等效模型对比,形成了基于轻量化、碰撞性能、成本、工艺难度等维度的B柱和Bumper的铌轻量化解决方案矩阵;开发了新型含铌热冲压成形钢和构件,在淬透性、冷弯角、抗冲击性能、抗氢致延迟断裂性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22MnB5钢,从而使得构件碰撞失效时间延缓,碰撞过程入侵和入侵速度降低,保障了乘员安全;同时还联合行业相关单位正式启动了“汽车车身正向选材系统构建项目”研究工作。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方面,在1800MPa热冲压成形钢、含铌铝合金铸造、含铌电池材料、纳米级电机电控材料等方向开展了研究。
轻量化技术传播方面,中心与汽车材料网联合启动了“微合金化专访”。同时,与学会、协会、中国汽研、轻量化联盟、汽车材料网、中信戴卡等单位合作,联合举办了轻量化车身、轻量化技术研讨会等系列大型会议,助推我国汽车轻量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轻量化项目成绩喜人
李文秀强调,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把中国钢铁工业“做大”、“做强”,是几代冶金工作者的梦想。2017年,中国粗钢产量8.317亿吨, 产能过剩及有效供给不足仍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钢铁产品升级换代,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技术,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中心积极相应国家发展需要,组织产业合作平台,在汽车、管线、结构、不锈钢、特钢和铸造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
2017年以来,中心科研项目稳步推进,进展顺利。据记者统计,本次项目报告会中,与汽车相关的结题项目3项,与汽车相关的阶段性报告4项,与汽车相关的新立项目3项,占比较高。
中心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其中,铌轻量化解决方案研究-热成型零部件项目组在2016年的基础上,完成了300吨的大生产试制,铌含量0.04%,并进行了新材料与传统的22MnB5热成形钢板的淬火性能对比。此外,铌轻量化解决方案研究-B柱和保险杠系列铌轻量化解决方案研究项目中,项目组完成了含铌和不含铌热成形钢的冲击试验,在TD方向,含铌热成型钢的冲击韧性比不含铌热成型钢提高30%以上,基于吉利帝豪某车型的B柱,选择了5种系列典型的轻量化优化思路;以及基于帝豪某车型的前横梁吸能盒系统,选择了三种系列典型的轻量化优化思路。未来,中心还将有更多项目应用在汽车轻量化领域。
编辑:黄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