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是汽车上重要的外观件和安全件。车轮设计可以大大提升整车产品品质,能够帮助整车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汽车厂家对车轮设计的要求非常高。
设计人员是车轮行业最有创造性的因素和最活跃的核心资源。最近,在第七届中信戴卡杯车轮设计大赛启动仪式暨车轮设计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为车轮行业设计人才培养献计献策,探讨了以赛代训的车轮设计人才培养方法。
■车轮设计人才培养有差距
车轮设计人才在汽车工程领域与制造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汽车行业对车轮设计人才一直都有需求。细节决定成败,将对车轮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大。因此,车轮设计人才培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身工程系副教授苏畅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内对整车造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很高,但是,车轮造型设计人才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受到更多重视,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苏畅认为,在车轮设计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观念上的差异。
发达国家设计教育对细节设计的关注度很高,学生对更多复杂的细节设计保持了很大兴趣,愿意在细节方面下功夫,以便呈现出更多细节设计方案。
整车造型设计容易出效果,学生愿意在“效果”方面下功夫。国内对提升视觉品质和感性评价的车轮造型设计的关注不够。苏畅觉得,在高校车轮设计人才培养阶段,这个差异是显著的;人们对车轮结构特征、使用功能、加工工艺和性能需求的认知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对车轮造型与整车造型之间关系的把握不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卢娜博士也认为,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车轮设计人才培养还有差距。她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多样而深入,很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已经介入企业实际设计。因此,其工程及零件设计想法很成熟。国内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固化,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接轨企业人才需求需要一段时间。”
卢娜意识到国内高校设计课程设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尚需调整。
苏畅建议:“国内可以进行设计人才的模块化培养,分别采用工程模块、造型模块和工艺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其工科背景知识,提升其造型审美能力,增强其对工程可行性的认识,让学生成为复合型汽车造型设计人才。
■企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设计实习机会
车轮设计大赛对国内高校造型设计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启发作用,丰富了汽车造型设计内容。苏畅认为,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车轮造型、结构和性能,提高对车轮造型设计的兴趣,拓宽其未来职业选择道路。
卢娜觉得车轮设计大赛举办得非常及时。卢娜说:“这是增进校企了解的好机会。通过这个大赛,企业可以获得好的设计创意,接纳设计人才;各个高校可以消除屏障,公平竞争。这是双赢的好活动。学生们很欢迎和珍惜这样的机会。”
苏畅表示:“我们将及时转发本次车轮设计大赛信息,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比赛规则和内容,分解设计任务,指导学生按计划完成车轮设计方案,分阶段进行方案修改和设计总结,以保证设计方案质量。”
卢娜建议:“大赛主办方可以开设专门的公众号,让大家进一步共享信息资源,扩大大赛和企业影响;应当让入围学生聚会在中信戴卡再次深化车轮设计方案,在中信戴卡设计师指导下制定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车轮设计方案。”
苏畅更希望企业为参赛获奖学生提供一些在车轮企业进行现场实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与企业在职设计师、工程师近距离交流,提高学生的车轮设计能力,提升车轮企业在高校的知名度。
■校企结合培养车轮设计人才
车轮设计人才培养,需要校企结合。
武汉工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姚善良博士说:“汽车是流动的艺术空间。我们将围绕产学深度融合,推行校企结合工业设计教育方式,依托重大比赛进行设计教育,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和激情,为车轮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更大作用。”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国胜表示:“车轮设计大赛为秦皇岛市提供了集聚车轮高端设计理念、集中专家经验、深化校企交流合作的重大机遇。我们将充分应用本次大赛的创新成果,大力推进车轮设计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思维创新。”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陈汗青表示:“车轮设计大赛将激发高校和车轮企业设计师创新灵感。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这项工作。”
◇◇策划编辑:黄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