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登录

没有账号?去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去登录
置顶
对质量管理意识不足的“稀缺”解读
中国汽车报 ·  庞国霞 ·  2018-03-21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每逢“3·15”,最是断肠时。每逢这个时候,他们都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自己的产品因质量问题而被有关部门和媒体曝光,或者遭遇用户上门维权。处在汽车产业链条上游的OEM零部件供应商,当然也不例外。其实,不止“3·15”,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零部件企业很可能遭遇产品被退回、货款被抵扣甚至部分承担整车召回责任、被清出配套体系的危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话题本不应该再被特别强调。现实情况是,零部件行业整体的产品质量提升明显,但从个体看,不少企业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笔者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简称《稀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该书的观点对传统经济学的两大假设——资源稀缺有限;人具有完全理性,可以作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过度的稀缺会导致人的非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剧稀缺。

  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稀缺的是什么?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话或许道出了答案:“我们现在正忙得四脚朝天赶订单,实在没时间参加质量培训。”换言之,发展是第一要务,企业要生存、要盈利,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不能同日而语。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是个别现象,听上去也完全在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散、乱、差、小问题依然存在,自主企业竞争力弱。既然如此,零部件供应商提高业务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壮大自己没有错。

  不过,《稀缺》的作者可不这么认为。他们研究发现,贫穷和忙碌不是简单的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稀缺俘获人的大脑,使其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判断力,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人们专注于某一事物,往往就会忽略其他事物。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导致人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据说,人往往会在不重要但急迫、重要但不急迫这两类事情上犯错误。《稀缺》中写道:“将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取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有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  在一些零部件供应商看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或许就是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发展水平不高,让企业专注于业务量的提升,而暂时忽略掉一些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它可能是质量问题,也可能是对新技术的研发。

  然而,“管窥之见”往往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灭顶之灾。据外媒最新报道,日本神户制钢所社长川崎博因产品品质数据造假丑闻将于6月辞去董事职务。去年,日本一系列零部件供应商数据造假事件将“日本制造”拉下神坛,波及多家跨国车企。此外,美国消费者已对神户制钢和丰田提起诉讼,指控两方违反消费者保护法,隐瞒了在车辆中使用不达标金属部件的行为。

  高田气囊的例子更具代表性。2000年,高田在内部测试时发现气囊没有正常工作,并且部分气囊发生爆炸。然而,对于正在冲刺发展高峰的高田来说,这应该就是重要但看似不急迫的事情,于是该公司选择了隐瞒并继续生产。等到质量问题集中爆发时,高田也走向了命运“终点”。

  对于稀缺的研究,目的就是让人们尽量避免“管窥之见”。笔者希望“3·15”让零部件供应商真正意识到质量管理问题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摆脱稀缺,从摆脱稀缺心态开始。(图片来自网络)

京ICP备13016938号-1.京公网安备110108006580号.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1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6035.
Copyright © 2002-2014 中国汽车报网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